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2019-01-13詹桂红
詹桂红
摘 要:发掘文本资源,有效落实语言实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更多适宜的语言训练活动,给学生以方法指导,对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促使学生自觉展开语言学习实践,获得丰富实践学习成效。诵读、识字、鉴赏、读写等都属于语言实践活动形式,教师要做出科学设置,以提升实践活动的操作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资源;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44-02
一、创新诵读训练,唤醒学生多重语感
诵读是有感情地朗读,是语言学习的最直接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在学生自由诵读和展示诵读中,适时传授一些学法,以成功唤醒学生多重语感。
(一)自由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引导学生展开课文诵读学习时,教师需要率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找到生本文本思维对接点,以便给出更为科学的方法指导,满足学生诵读学习的实际需求。在设计学生自由诵读环节时,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任务布设,或者是提出明确的诵读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成长语感。
例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扫除文字障碍,然后为学生做示范诵读,最后让学生展开自由仿读。在学生诵读训练之前,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作者对荷花是无比喜爱的,要读出其热爱的情感,语气、语调中要渗透赞美之情。注意诵读音调的变化,以及停顿、节奏的把握。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自由诵读,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个性表现进行细致观察,给个别学生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逐渐找到语感渗透渠道,诵读训练获得丰硕成果。教师为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学生诵读活动高质高效地运行。
(二)展示诵读
诵读讲究技巧方法的运用,学生普遍欠缺学法积累,教师要适时地给出方法,根据学生诵读实际作出诵读指导。教师示范诵读,让学生展开仿读学习,这是最为直接的诵读教学。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诵读活动,分角色诵读、课堂演绎诵读、诵读比赛等,都属于诵读展示形式,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顺利进入诵读环节,并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形成语言基础。
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分角色诵读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做好角色分工,然后集体讨论角色性格特点,确定诵读语气、语调,最后展开分角色诵读操作,并在实践活动中做好总结和矫正。学生拿到诵读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到诵读活动之中。由于教师要求明确,学生执行有序,课堂诵读训练得以如期展开。教师深入小组之中,对学生诵读进行客观评价,给学生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教师利用互动式诵读实践活动,成功调动学生参与诵读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良好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二、落实积累学习,启动学生语言灵感
识字、释词、文体解读、作者介绍等,都属于语文基础知识范畴,也是语言塑造的基础内容,教师要注意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好充分的学习铺垫。[1]
(一)灵动识字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升识字效率,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识字活动,让学生在灵动的操作活动之中完成生字学习。游戏识字、儿歌识字、谜语识字、故事识字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操作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科学选择,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契机。小学生直观学习思维比较敏感,对灵动的识字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其调度效果会更为显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生字特点选择识字方法,以提升识字教学的契合性。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中有生字:县、设、参、部、横、跨、举、击、坚、固、栏、爪、贵等。教师先让学生将最简单的生字挑选出来,如“击、爪”,教师利用动画进行汉字演示;再将左右结构的字挑选出来,如“设、部、横、跨、栏”,教师利用形声字进行指导;最后是上下结构的字,如“县、参、举、贵”,教师利用字谜形式进行展示,“一片残云遮天顶,三条垂柳舞东风”“垂直于圆心”,学生对字谜有估猜兴趣,教师以此作为语言学习调动,其操作效果更为突出。
(二)词句鉴赏
释词赏句是语言鉴赏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品质,教师要在语言鉴赏环节给学生以更多指导和方法传授,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语言鉴赏环节,自觉养成良好鉴赏习惯。小学生语言鉴赏能力较低,而且缺少基本的操作方法,教师要在典词、佳句、情感、主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鉴赏情境之中,并在不断感知历练中形塑语言能力。
教材文本语言鉴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根据文本语言特点展开鉴赏布设。例如,教授《花钟》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词语替换活动:找出文本中的一些典型词语,尝试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操作,对比其表达效果。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并找到一些典詞。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中的“吹起”,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来替换,如“奏响”“鼓起”等词语,通过对比发现,都不及原文恰切。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鉴赏中,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出评价。教师利用一个词语替换活动,将学生带入语言鉴赏之中,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丰富互动展示,调动学生表达情感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中,合作学习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展开布设,让学生在课文复述、故事讲解、课本剧创编演绎等互动中表达情感。
(一)课文复述
学生对课文复述存在一定畏难情绪,这是因为学生语言表达存在太多短板。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课文复述机会,并给出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渐走进复述操作活动之中。列出复述提纲、找出复述关键词、放慢复述速度,都可以有效提升复述品质,教师要针对学生复述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2]如果有必要,教师不妨让学生在小组内参与轮流复述活动,让更多学生都有复述训练的机会。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可以从列复述提纲角度展开。例如,教授《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梳理课文主要情节,并利用关键词归结每一个自然段的段义,根据复述提纲展开复述操作。学生依照教师引导进行复述尝试,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复述任务。教师从学生复述基础实际出发,给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促使学生顺利展开相关操作,自然形成学习成效。
(二)创编演绎
让学生创编课本剧并参与课堂演出活动,对学生语言成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做好操作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一些故事性教材文本,都比较适合展开课本剧的创编演绎活动,教师要在课本剧情境设置、台词创编、表情动作設计等方面做出提示,还要对学生在演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这样可以给更多学生带来启迪,并自觉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
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非常有参与兴趣,教师在具体组织时,需要做好相关指导和规划。例如,教授《剃头大师》时,教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分别饰演“剃头大师”和“小沙”,并对相关台词进行个性设计,准备参与班级演绎活动。学生听说要展开课堂演绎活动,都兴奋不已,自觉做好演绎准备。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展开面对面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课堂演绎正式开始,学生踊跃参与表演,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对学生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一个演绎活动,将学生带入语言实践应用环节,对培养学生语言基础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拓宽读写训练,培养学生个性文感
读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式,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引导学生展开仿写、续写、扩写和自由创作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感。
(一)个性仿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关系紧密,而且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发掘,找到仿写发动起点,引导学生顺利展开仿写操作活动。在设计仿写要求时,教师要从形态、语言、特点、句式等方面展开思考。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意识,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布设,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发动学生展开仿写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在操作方法上给出更多引导。例如,教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然后给学生布设仿写任务:作者描写海底世界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展开介绍,学习这个写法,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事物,进行个性仿写。学生听说要进行仿写训练,主动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体会典型描写方法的实践运用。教师在学生仿写过程中及时跟进,对学生仿写存在的问题给出纠偏意见,学生仿写顺利推进。教师为学生设计仿写活动,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语言学习进入良性轨道。
(二)独立创作
在独立创作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给学生准备更多语言表达方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觉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展开相关操作,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整体文感。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时,其文感还比较模糊,教师需要展开细致的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力实际作出学法指导。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独立创作活动,需要将文本作为重要学习载体,让学生的学习有一定方向。例如,教授《火烧云》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自由创作任务:作者从形状、颜色、变化等方面描写火烧云,借鉴这样的写法,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展开独立创作活动,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习作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吕志芳.语文课堂:语言实践中的生活[J].基础教育研究,2018(6):79-81.
[2]王丽娟.用语言弹奏起心灵的弦音——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天地,2018(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