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本解读范式,打通学生思维临界点
2019-01-13蔡家发
蔡家发
摘 要:精选文本解读范式,可以顺利打通学生思维临界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情和学情有准确把握,针对性展开教学操作,自然能够形成丰富教学突破力量,打开学生思维通道,以提升文本解读品质。设疑式解读、玩味式解读、对比式解读、接轨式解读,其适合度都比较高,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作出选择。
关键词:小学语文;解读范式;思维临界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40-02
一、设疑式解读,切准学生思维临界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为学生布设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主动质疑阅读,能够有效切准学生思维脉络。
(一)教师设疑调动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阅读调度,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有整合观照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针对文本生本思维对接情况进行设计,利用问题的宽度和深度展开解读调动,以提升文本解读的渗透力。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悟性,唯有获得学生的积极回应,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才是最为科学的问题设计。[1]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花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为学生投放了几个思考问题:作者将花说成是花孩子,把这里比作花的学校,其用意是什么呢?这些花孩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花孩子的妈妈是谁?你喜欢这些花孩子吗?学生拿到这些思考问题后,对文本进行了针对性阅读和讨论,很快就达成了阅读共识。有的学生还展示出一些个性阅读见解,给文本解读增加不少的亮点。教师利用思考问题展开教学调度,成功激活学生阅读思维,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二)学生质疑启动
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需要给学生以更多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感知基础上展开深度思考,形成质疑问题。学生由于阅读基础还比较低下,在质疑问题设计时,其思考起点、设问形式、关注角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制约,教师需要在这些地方给出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开阔阅读视界,对质疑问题进行反复筛选和推敲,提升质疑问题的含金量。“学然后知不足”,学生进入文本后展开深度解析,质疑问题才会自然呈现出来。
例如,《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有主动阅读思考的愿望。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先展开梳理性阅读,理顺故事情节,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成质疑问题,准备提交到班级,为小组讨论提供素材。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阅读操作,认真阅读文本内容,质疑问题不断涌现:这只小鸟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去年的树呢?小鸟为去年的树唱歌,它会唱什么内容呢?这篇童话主要表达什么道理呢?从学生问题设计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发动是比较成功的,促使学生深度介入文本内涵之中。
二、玩味式解读,渗透学生“思维脚手架”
文本解读离不开咬文嚼字,更需要多元情感诵读,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信息渗透,成功调动学生阅读思维。
(一)适时咬文嚼字
教师对文本典型字词进行“咬文嚼字”式解读,这是最为正常的操作。阅读文本需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题目、文眼、点题中的重要字词,这些关键词往往是打开文本解读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围绕这些词语仔细推敲,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启迪。学生在玩味学习感知中逐渐接近问题内核,文本解读自然呈现高效性。
对文本重点词语进行解读鉴赏,这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旅行》时,教师先对题目的“旅行”一词进行解读:“我们常说的旅行,是带着目的去远方的行为,这里的‘旅行有了特殊含义。一只蟋蟀被牛吃进了牛肚子,在里面转了一圈又出来了。这样的旅行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真切的体验,教师让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到文本中典型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含义。[2]教师利用一個词语解读,将学生引入到文本阅读环节中,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多元情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这是文本解读的典型学法运用。学生诵读往往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教师需要在诵读环节给出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文本解读品质。文本诵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的把握,教师不妨先给学生做出诵读示范,让学生展开仿读训练,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文本丰富的情感内涵。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具有坚韧意志的老屋如何帮助他人的故事,歌颂了奉献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给学生布设了诵读学习任务:反复诵读文本,体会老屋形象的高尚品质;注意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运用,准备参与小组诵读比赛,并由成员选拔出小组诵读代表,参与班级诵读比赛。学生听说有比赛任务,顿时兴奋起来,纷纷展开行动。课堂内书声琅琅,学生阅读学习进入崭新情境之中。教师利用一个诵读比赛,将学生带入文本语境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加深。
三、对比式解读,培养学生思维敏感度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性阅读是文本解读最常运用的方法。教师要在课内进行纵向对比,还要联系课外进行横向对比,引发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一)课内纵向比较
文本解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入对比式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认知机会。课内纵向比较是指课内的阅读学习,教师可以找到相似的片段、语句、词语进行对比,体会不同语境的不同表达效果,以便形成完善的阅读认知。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替换活动,让学生利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替换,或者是改变句式进行体验,可以获得最为直观的阅读感知。
例如,在教学《搭船的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展开纵向对比分析:搭船的鸟长什么样子?它静静停在船上时和后面捕捉鱼儿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展开讨论,很快就达成学习共识。有学生说:“这是一只翠鸟,身上羽毛鲜艳亮丽,静待在船头时,显得很温柔,但后面捉鱼时,却表现得异常迅猛灵巧,由此可以看出翠鸟是一种特别有灵性的鸟。”也有学生说:“课文中将翠鸟和鹦鹉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学习,获得丰富阅读感知。
(二)课外横向比较
在进行课外横向比较时,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利用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助力课内文本解读学习。同一作者有不同作品,同一文体有不同作品,这无疑都是比较学习的选择对象,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比较契机,让学生在多重体验中形成文本解读认知。
联系课外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阅读认知基础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阅读,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西沙群岛的相关信息材料,如照片、视频等信息,学生从这些信息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全面了。为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搜集渠道,查询相关信息材料,为课文阅读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学生大多有网络查询信息的经历,自然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展开信息查询。
四、接轨式解读,历练学生思维感知力
学生阅读基础和生活认知对文本理解都形成重要制约,教师要有接轨意识,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展开教学应对性设计,自然能够快速形成学习渗透力。
(一)接轨阅读基础
学生的阅读学力基础是制约文本解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基础,对阅读问题设计和发动进行针对性调整,以提升阅读教学设计的匹配性,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深处,自然形成阅读感知基础。学生阅读基础存在差异性,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需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问题设计时要凸显梯度性,在阅读要求时,要有覆盖性。[3]
《带刺的朋友》写的是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利用自己的智慧偷食的经历。学生对小动物有特殊情结,教师以此作为阅读发动契机:“关于小刺猬,我们可以想起相关故事,结合小时候的听故事经历,给大家讲述一段小刺猬的故事。”学生大都有相关信息积累,自然给出积极回应。有学生讲述刺猬童话故事,也有学生讲述关于小刺猬的民间故事,课堂成为故事会。学生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对文本内容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二)接轨生活认知
学生生活认知对文本阅读也形成一定影响,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观照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布设和调动,以提升文本解读渗透性。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有太多契合点,这是教师文本解读最需要掌握的教情,針对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展开问题布设和训练投放,其学习针对性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并对大自然声音有了一定了解。为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丰富的感知,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历,说说大自然还有哪些声音,学生大多有生活认知积累,有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倾听学生的讨论。有学生说:“打雷是非常可怕的,这是大自然最为有气势的声音,我们对雷声有深刻印象,如何进行描述,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也有学生说:“在大自然中,我们还可以听到许多声音,如鸟鸣声,这是最为自然的声音。当深入到森林之中,我们便能够听到多种多样的鸟鸣声。”
文本解读没有固定范式需要遵守,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有创新意识,针对学生学力实际作出合理布设。小学生直观学习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在选择文本解读范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切准学生思维临界点展开探究,势必能够快速形成阅读突破口,为学生阅读认知成长提供丰富助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如炎.精选切入点,助力文本解读[J].江西教育,2017(6):36-38.
[2]吕丽英.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段落解读方法探索的反思[J].教师,2018(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