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让新入学的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019-01-13马艳玲

教师·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习惯培养劳动教育

马艳玲

摘 要:由于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弱化,使许多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缺失。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家长走出劳动教育的误区,让他们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然后在家校互通联合行动中,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幸福人生。

關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意识;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3-0024-02

刚刚送走了一届六年级毕业生,新学期伊始又迎来了一群稚嫩可爱的学生,他们带着欣喜与好奇走向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新的考验,有些学生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但有些学生却渐渐暴露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鞋带开了,自己不会系;下课玩热了,把衣服脱下来,等到再次穿上时,却怎么也拉不上拉链,甚至把扣子扣错了;还有的把鞋子穿反了也没察觉。而对于学习用品的保护与整理更是一塌糊涂,书包里的书本倒一本顺一本,抽屉里的文具、课本乱七八糟放一堆;今天忘了书本,明天丢了铅笔。放学时看到父母,把书包往家长手里一塞,就没自己事了……看到这一幕幕,让笔者感触颇深:这本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谁让他们成了今天的样子?担忧之余,不免深思,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弱化,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软化,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淡化,是大势所趋,使笔者不由得想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多么有必要。而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要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一、观念引领,引导家长走出劳动教育的误区

(一)和家长分析造成学生上述不良表现的原因

在新学期的家长培训课上,笔者首先对学生是否参与家庭劳动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得知,这些只有六岁多的学生,已经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而是因为家长不让孩子劳动,总认为孩子还小,干不了什么;总以为他们不会做;总以为他们做得慢,做不好,与其让孩子做不好再补救,还不如自己做,虽然有点累,但省心;总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庭设备电器化了,需要干的家务劳动越来越轻、越来越少,也用不着让孩子干,尤其是那些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爷爷奶奶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只想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还有的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劳动的事与他们无关……凡此种种心理,导致家长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让他们缺失了劳动的意识,劳动习惯与能力可想而知。

(二)指出学生不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危害

原因找到了,紧接着笔者就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孩子因为长期被父母、祖父母等过分地呵护、娇惯,有求必应,导致他们依赖性极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禁不住挫折。在他们心里,别人对他做多少、付出多少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他人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只有抱怨,却不懂得感恩。笔者用身边的实例告诉家长,自己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一个从小娇惯,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总觉得自己从小就受苦受累,现在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那么辛苦,结果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愿干,虽已经娶妻生子,却还要依赖父母生活,从来不考虑父母的辛劳。而另一个,从小父母严格要求,父母做什么,孩子就帮着做什么,长大成人后,能吃苦耐劳,生活能力强,不但自己生活得幸福,而且孝敬父母。因为对劳动的不同观念导致他们人生处境也截然不同,因此再次警醒家长,不能一味迁就孩子。

“孩子的智慧出自他们手指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的教育理念,就是倡导学生要多动手。不参与劳动的学生,没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差,遇事没有主见,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事实证明,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劳动教育的意义却在于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协调。只有让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二、经典引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面对这些“小懒蛋”,如何使他们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末,笔者让他们找一些有关劳动的小故事,还要在星期一的主题班会上进行“劳动小能手”讲故事比赛。《寒号鸟》《两只小狮子》《三只小猪》《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袋花生米》《爱劳动的小猴》等故事被学生带到了课堂,讲故事的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听故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顺势利导,让他们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只有自己动手,才不会挨饿受冻;”有的学生说:“学会劳动,会受到他人的喜爱”;也有的学生说:“想小兔一样,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还有的学生说:“只有学会劳动,才有生活的本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明白了劳动光荣的道理,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笔者还教学生唱会了《劳动最光荣》《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小蜜蜂》的歌曲,让学生知道,许多小动物都热爱劳动,小蜜蜂通过劳动酿造了甜甜的蜂蜜,小燕子用辛劳和智慧为自己建造了温暖的家,蚂蚁、松鼠每年初冬要准备粮食过冬……更何况人类。

三、家校互通联合行动,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

通过家长学校的培训,家长们认可了笔者的说法,对孩子从小参与劳动的必要性有了认识。利用主题班队会,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的道理,认识了劳动的重要性。而仅此是不够的,关键是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方法,让孩子参与到劳动当中来。首先引导家长树立“劳动即教育”的观念,懂得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在家里要多创造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如早晨起床,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整理床铺;作业完成后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吃饭前,帮家人摆放餐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借工作忙,有点累,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让孩子主动做家务,并及时予以评价、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之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由此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作者。

劳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增强他的劳动自觉性。在学校,笔者首先让他们每天从整理书包和课桌开始,教他们整理的方法,要求抽屉、书包里面的学习用品要分类摆放,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不以人小而免责”,认真给他们安排了值日,让他们在思想上先对劳动重视起来,接着教他们扫地、擦黑板、摆桌椅、洒水、清扫垃圾。开始的时候,学生做这些有一定的困难,笔者耐心地一边做示范,一边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值日任务。再次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题的班级岗位责任制活动,关灯、关窗户、浇花、整理楼道图书等都有专人负责。在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让他们成为劳动的主人,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转变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观念,到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在“作业化”的劳动中,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从小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待遇的独生子女,往往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家长的要求往往满不在乎。但他们毕竟是孩子,对教师很敬重,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非常重视。因此,笔者把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摆放餐具、收拾碗筷等,当作学生每天的一项常规作业布置。另外,还要求学生每天要帮父母做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周要学做一项家务劳动,并提醒家长及时对孩子做出鼓励和劳动评价,学生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一开始,学生只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去做,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这完成“作业”的事,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有些孩子還能超出家长想象做许多事情,在和家长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有些学生能帮父母做简单的饭菜,能帮父母洗小件衣服,能给他们端茶、倒洗脚水,还有些更为细心的孩子能在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亲自做的生日礼物。家长们倍感欣慰,觉得要求和不要求完全不一样,纷纷感谢笔者的细心。欣喜之余笔者也发现,看到桌子歪了,他们能主动摆放整齐,讲桌乱了、脏了,都有学生主动进行整理,有时家长到学校接孩子,想帮他们做卫生,孩子们对家长说:“我们已经会做卫生了。”“我们能做好。”学生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感恩,乐此不疲。

五、在成果展示中,让劳动的喜悦成为一种激励手段

(一)利用微信平台展示劳动作业,交流学习

劳动作业不能像语文、数学作业那样写在本子上,让教师一目了然,他们到底做了没有?做得怎么样?都无从知晓。笔者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每天将完成的劳动作业拍照、发视频方式,没想到,家长配合积极,学生的表现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洗碗的、擦鞋的、拖地的、浇花的,涉及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家长在微信平台上积极点赞,热烈讨论,津津乐道,更增添了孩子们主动做事的劲头。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幸福感挂到了他们脸上,笔者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二)组织劳动竞赛,检验劳动成果

为给学生鼓劲打气,笔者也不甘示弱,根据布置的劳动作业,定期进行劳动比赛,如“巧系鞋带我第一”“穿衣我能行”“谁的书桌最干净”等活动应运而生,评选“劳动之星”“劳动标兵”成为每周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了双手,在比赛中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在激励中不断成长,使他们真正喜欢上了劳动。上学、放学他们都自己背书包,知道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他们喜欢上了这种“荣誉”,而笔者也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要紧的事体。”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劳动显得更加重要,它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人们幸福的源泉。一个人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引导、教师的教诲、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技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Z].教基司函〔2019〕8号,2019-03-08.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习惯培养劳动教育
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新青年下乡”高职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情动学生 学生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