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让人如此“精神”
2019-01-13文
文
专业精神是“专业+精神”的组合,缺一不可。有“专业”没“精神”,专业就沦为谋生手段;有“精神”不“专业”,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根据川航真实遇险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在国庆黄金周热映。片中,机长和机组人员能在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下完成迫降,避免灾难发生,凭的就是一种“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则”的专业精神。而影片广受好评,也和张涵予、袁泉等实力派演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分不开,主演张涵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做到专业,才对得起我们的英雄机长。”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往往只能或者说只需主要从事某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完成得怎么样,能否得到认同和赞誉,取决于从业者的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的前提是“够专业”,它决定工作完成的程度和水准,有的人只能勉强完成,有的人则能把工作做得又快、又精、又准、又好,将平凡的事做到不凡,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咱交通系统就有不少这样的岗位能手、技术标兵,他们通过勤学苦练,练就了一手“看家本领”。全国劳模、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从事的本是毫不起眼的码头吊装工作,但他经过潜心琢磨、刻苦练习,能把吊装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掌握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还有的驾驶员操作起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庞然大物在他们驱使下像小绵羊一样听话。有的收费员对各项减免政策、各种车型标准稔熟于心,收卡点钞又快又准,服务过程行云流水,车辆通过快速高效——这些都是专业!
当然,专业精神关键还要“有精神”,这体现在“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态度。有个著名的小故事:三名工人砌一面墙,有人路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名工人爱理不理:“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名工人抬头看了一眼,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名工人真诚而又自豪:“我们在建造一座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在工地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坐在办公室画图纸;第三个人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
显然,工作态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对本职工作不喜欢甚至厌恶,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甚至牢骚满腹,又怎么可能大有所成?当然,很多人从事的都是自己原本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换工作,重选“心中所爱”;要么换心态,持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为身处的事业赋予独特的意义,在枯燥的工作中找到自得的乐趣。
专业精神还体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个行业、每个工种都有其职业道德要求,在公路交通行业,建设者讲求“不畏艰苦,质量第一”;养路工讲求“精心养路,保障畅通”;执法人员讲求“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收费员讲求“规范收费,文明服务”。此外,我们一次又一次为“公交车驾驶员突发疾病,第一时间停好车、拉好手刹确保乘客安全”等新闻动容,对客运驾驶员而言,“乘客至上”是最大的职业道德!
显然,专业精神是“专业+精神”的有机组合,是“能力+素养”的综合要求,缺一不可。有“专业”没“精神”,专业就沦为谋生手段,难免庸庸碌碌;有“精神”不“专业”,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真正落地。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给予个人以荣誉的不是阶层本身,而是很好地坚守阶层的岗位,每个阶层只有忠于职守,完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才能受到更大的尊敬。”所以,这个世界需要专业精神,它确保社会各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也让从业者的内心世界在这过程中变得更加充实丰盈,塑造更好的自己,开启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