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2019-01-13汪风刚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营口1151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3期
关键词:开颅清除率血肿

汪风刚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营口 1151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组患者给予神经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110±5.5)min,术中出血量(95.5±91.8)mL,住院时间(10.5±2.5)d,血肿清除率(90.3±5.2)%;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324±8.6)min,术中出血量(516.5±401.9)mL,住院时间(13.8±3.9)d,血肿清除率(83.6±5.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手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可行性高,手术创伤低,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把握患者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传统开颅手术对疾病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神经内镜手术开始在临床中使用。为验证神经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笔者将本院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的分组治疗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患者来自于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其中,基底核区血肿21例,丘脑血肿20例,幕上脑叶血肿9例。对照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4~75岁,平均(57.5±2.5)岁;治疗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6.5±3.5)岁。血肿量30~60mL,中线移位低于1cm。入院检查GCS评分5~11分,平均得分6.7分。本次入选和排除标准:血肿位于幕上,发病时间低于12h,出血量大于30mL,两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具有高血压发病史,但为第一次脑出血;存在脑血管畸形、肿瘤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予以排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依据术前CT在体表做好标记,避开脑部重要的功能区,并以骨瓣为中心,大小约为2.5cm,做发际内4cm的长直切口,在无血管区切开5mm皮质后使用本院自制的导引器进行穿刺,过程为将套筒顺导引器旋入血肿腔底部建立工作通道,进行血肿清除工作[1]。术中要对患者的丘纹静脉、透明隔静脉进行保护,术后置入1条引流管,方便残余血肿溶解,回复骨瓣、关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法,确定病情后,急性开颅手术。并且给予术后护理,根据患者术前的基本状况和术中治疗情况,确定是否去骨瓣减压,部分患者可在硬膜下置入颅内压监测管,并通过监测压力指导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以及血肿清除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用SPSS20.0软件完成数据处理过程。数据以±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110±5.5)min,术中出血量(95.5±91.8)mL,住院时间(10.5±2.5)d,血肿清除率(90.3±5.2)%;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324±8.6)min,术中出血量(516.5±401.9)mL,住院时间(13.8±3.9)d,血肿清除率(83.6±5.9)%;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治疗组患者3例失访,对照组患者3例失访。在被访问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无症状3例,轻微症状5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8例。对照组患者无症状1例,轻微症状3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尚无完全明确的理由证明两种方法的绝对优势。但是从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来看,采用手术方法有利于清除血肿,改善局部缺血问题,并且可以降低患处血肿对于患者的伤害,因此更符合医学的发展规律[2]。Auer等业内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和治疗数据总结,发现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可有效地清除患者脑内血肿,减少治疗中的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3]。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南也指出手术对于清除脑部血肿的积极作用,且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12h以内。目前,临床治疗脑出血的手术主要为传统骨瓣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显微外科血肿清除术与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经典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脑组织暴露面积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且手术时间为内镜手术的5倍,术中出血量大,术中造成水肿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患者预后不佳[4]。且血肿清除率低,术后需要反复为患者注射尿激酶以维持其生命,容易增加颅内感染的概率。显微手术同样需要对脑组织进行牵拉,过度牵拉会提高脑缺血和脑水肿的可能性。在医学发展的情况下,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出血量少且能够彻底清除脑部水肿成为临床主要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法。临床实践表明,采用神经内镜手术的皮肤切口仅为3~4cm,出血量远低于其他几种手术方法。该手术方法是利用直径1cm的透明导引器快速建立起微创手术通道,确定血肿腔的位置,并可以明确血肿清除程度,效果良好[5]。在本次治疗研究中,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组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开颅组,且在治疗时间,术后出血量等指标上,均低于对照组。与大量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在结果上和治疗过程中均保持一致。笔者结合临床手术经验,对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分析如下:首先,神经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确定手术方法和手术过程,视野开阔,因此有助于降低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等情况。治疗中采用0°内镜和30°内镜,在不必暴露血肿位置和不必过度牵拉的情况下完成手术。通过单极电刀结合金属吸引器电传递,能够对深处的小血灶进行止血,且降低其他造成病理性损害的可能。另外,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医学分析软件3DSlicer来计算患者的血肿体积,计算准确率更高。作为一种先进的脑出血手术手段,神经内镜操作相对复杂,且对于已经发生脑疝患者不建议采用内镜手术,最佳手段依然是开颅手术。

综上所述,开颅手术相比,可行性高,手术创伤低,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把握患者适应症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法。

猜你喜欢

开颅清除率血肿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血液透析滤过中前稀释和后稀释的选择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重度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