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学中的道德厚养
2019-01-13□雷军
□ 雷 军
课堂上讲读结合
读与讲经典国学文本是学习国学的基础。朗读中聚敛文化情感,催生奋斗内生力。儒家文本文字古朴,言简义丰,句式工整,适宜朗读。尤其对老年学员来说,朗读可以刺激感官,激活眼、口、耳,感染其心智。
教师讲授主要应针对字句的阐释、语义的串联和语境的铺垫,讲授中要注重具体时代话语的介入。国学不是空中楼阁和空泛的教义规训,有着强烈的世俗色彩,所以文本阐释要结合历史语境。“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与自然共性的交合中展示了一种具象化的理想境界和人格魅力。面对狼奔豕突的战乱和礼崩乐坏的无序,儒家没有以恶制恶,而是安抚着人们狂躁的情绪,以圣贤为标本,修德树人。如何当仁者,要做到“学不可以已”,学会“格物致知”,从观察自然和社会入手领会生存之道,谋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实践中印证所教
儒家强调学以致用,学国学既要指导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服务社会,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想要做到“学而时习之”,首先要信奉儒家。没有对知识的尊崇,很难让知识入脑入心。儒家学说的仁孝等核心思想,忠恕行为原则依然影响着现代人,所以教师应引导老年学员阅读原文本,澄清思想真谛,掌握价值要义。其次,要有内在感悟。儒家重视实践层面的教化,强调“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老年学员要扩大所学与实践的交叉面,在知与学的碰撞中产生新知,从中感受知识的力量。最后,要践行。“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扬国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以致用,让知识教会老年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强化自我的定力、辨别力、判断力和执行力。
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
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关于老年人素质的质疑也随之增加,撩拨起一些社会情绪。国学教学应该以这些社会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学的德育功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如何做到“慎独”,如何避免信息陷阱等问题。传播国学知识重在润心、润性、润德,“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社会群体相处,儒家讲究“克己复礼”,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礼遇他人,他人才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对称性存在,“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社会敬重老人,老人也应尊重他人,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群体上下守尊卑长幼之序,恪守待人接物之礼,才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化目标。
信息化时代,老人有了更多的沟通渠道与人交流,多样化的交流方式避免了空巢化带来的孤独症,但老人也不可陷入朋友圈、社交群偏听偏信的舆论漩涡,被负面信息包裹,失去了正能量的守恒,甚至丧失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习新技术固然是好事,但在虚拟世界中更应该强化理性的思考,坚持文化的正向引领。国学教学要在帮助老年学员开阔眼界的同时,坚持正确思维,坚定理想信念,适应和应对千变万化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更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