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氛围
2019-01-13杨开碧
杨开碧
(四川省中江县辑庆镇中心学校,四川 德阳 618100)
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自觉地、主动的心理状态,通过理性的思考、努力的探索,进而完成学习的任务。大量的教育学研究表明,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习的效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创设情境
(一)生活化情境
要让学生感受到周围都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够发现,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切感,学习起来也会比较容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公式,能够熟练的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都有那些东西是长方体?例如,课桌、板凳、柜子等,学生自己亲手去测量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觉数学知识非常的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人文化的情境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能力,过于重视学科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的关怀。传统的课堂都是比较严肃拘谨的,无形之中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学生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数字上,要发挥出文字的魅力,可以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趣事,看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对数学研究专注的态度。和学生要及时地沟通,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用真情实感去温暖每个人,内心充满对数学的热爱。
(三)趣味性的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都不是很成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兴趣是引入学习的一个很好途径,自愿地参与进来,会感觉到数学知识奇妙不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的情绪。“1—5的认识”这是一年级的课程,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学生是初次接触,所以要认真对待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侧重的是实际数量的意义,可以利用小动物的卡片、小棒等工具作为辅助,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拿出准确数字的东西。这样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巧妙点拨。逐渐提升儿童自学能力
数学教师若想让儿童对数学知识加以自主学习,需要对具体学习方法方面的传授加以重视。实施教学活动期间,数学教师需对学生表现加以认真观察,并且对所有儿童学习情况加以了解。对于儿童问题加以科学指导。特别是儿童遇到困难之时,数学教师需给予儿童适当点拨,并且在关键之处给予相应提示,借助一些问题来让儿童进行自主发现以及探索。
三、促使儿童对学习方法加以掌握
实际上,自主学习这一能力的整体提高需要儿童具有一定数学方面基础知识以及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儿童仅拥有数学方面基础知识,但无正确方法,那么其必然会在学习期间频频受阻。数学教师为促使儿童现有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在课堂上重视渗透学习方法。第一,将正确、科学学习方法当作教学期间的重点目标。教师需投入更多时间以及精力指导儿童的学习方式,促使儿童对自学学习的具体方法加以掌握。数学科目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伴随年级逐渐升高,其难度在不断增大,此时教师需花费更多心思来传授新知,因此教师需对儿童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加以培养。第二,数学教师需对儿童学习过程加以重视,促使儿童对思维过程加以充分四、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要想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必须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较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其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课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就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不预习或预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与效果。在课堂上他们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热情将会十分高涨,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课上,我也尽可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然后再根据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另外对于课堂训练习题的设计与订正,我也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经常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或小组共同设计,然后择优录取。课后,我把布置作业的权力也教给了学生,先由优等生带头,逐步过渡到学生轮流布置。此外,在每学期中或学期末的集中复习时,我都让孩子们准备了自主复习本,遇到各类型数学问题和数学园地该怎样复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我都和学生做了讨论,然后形成共识后孩子们予以实施。
结论:综上可知,数学教师需在课上将组织者以及指导者这些角色发挥出来。数学课上,教师需根据素质教育这一思想,对儿童自学能力加以培养。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在课上需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巧妙点拨,逐渐提升儿童自学能力,促使儿童对学习方法加以掌握,同时实施差异化的数学教学,这样才能让儿童可以开心快乐、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构建其数学学习方面的热情以及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