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困境下的大学教师教学意识探析
2019-01-13张雪梅
张雪梅
(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曾川曾形容课堂是“生命的巧遇,心灵的碰撞”,如此诗意灵动的课堂肯定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知识圣殿。然而反思当下的大学课堂,常常是教师使尽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漠不关心、死气沉沉的课堂。如何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必须要面对并且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生态和谐的服务意识
教师所有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都是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而展开。“教什么”要结合教学大纲、专业要求来定;“怎么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所有这一切恰恰忽视了教学服务对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再加上教师单向性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而手机等现代化试听设备又很容易让他们找到兴趣所在,所以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倾尽全力,却“费力不讨好”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的关注点要从“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学什么?怎么学”,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因为知识的不易获得性和相对稀缺性,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是当之无愧的课堂“主角”,因此也就习惯了从自己的视角来组织课堂教学。而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容易且快捷,学生通过微信、QQ等可以轻易的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且在相对平等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发布者。相比之下,大学课堂单一的而且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角色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讲授的是他自以为是学生需要的内容而学生又不感兴趣时,师生之间的疏离和淡漠便渐次发芽。
要改变师生之间的渐行渐远的状态,功夫不仅在课堂上,更是在课堂之外。首先教师要在课堂规范的基础上融入服务意识,把学生当成是课堂教学的服务对象,而不是教学训导的对象,更不是教学信息接收的容器,要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来看待。其次在教学服务意识的指导下,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探寻他们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感受,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匹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教师觉得当面交流学生有顾虑的话,可以通过微信、QQ等渠道交流,因为微信、QQ可以缓解学生面对教师的压力,可以让他们交流起来更轻松方便,而微信、QQ又不占用课堂时间,完全可以在师生方便的时间进行。而课下的师生交流必须教师心中有爱才能完成。
二、培养平等交流的对话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单向性的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维护课堂秩序。过分强调秩序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活泼天性和求知欲望,而对教学任务的过分看重又会使教师减少对课堂互动尤其是课堂上学生的关注,失去教师关注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配角”,甚至觉得作为个体的他相对于整个课堂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正因如此,学生逃课行为时有发生,而前来上课的学生也会因无法参与其中而兴趣索然,课堂上的“低头族”便由此产生。
要改变这种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应者寥寥的状态,就要从教师对话意识的培养入手,对话是平等的、双向的;更是尊重的、关切的。首先教师要带着一颗爱心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或教学方式的改革,比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为同学们创造对话的机会,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忍耐,学会倾听,要耐心听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表述是生涩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师都不要中途打断,更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学生表述的过程就是他们分析思考的过程,也是把别人的知识技能变成他自己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自己建构生成,别人无法替代。
三、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认真倾听之后要及时做出反馈,教师反馈可以是语言沟通,也可以是非语言沟通,比如一个会心的微笑或一个赞许的眼神。语言沟通可以是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反馈,也可以是针对思考结果进行反馈,接收到教师积极正向反馈信息的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是被关注、被肯定、被赞美的,这会增加他对课堂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而不再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教师要带着关心与爱心并且锤炼好娴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引导升华。比如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流畅并且逻辑性强,有的同学不能准确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回答流畅清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回答好的学生对整个思考建构的过程进行总结,可以提炼出以后类似问题或情况可以用得着的经验或方法;同时引导那些回答尚没有达到这一阶段的学生思考他们的不足在哪里?今后如何改进提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学习,彼此欣赏。在这种师生合作中,不管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会感到教师的对话对他是有帮助的,这种帮助不是教师告诉他现成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引导他去发现去生成自己的答案,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而这种方法和手段会凝练成一种活的智慧。知识技能可能会过时,但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不会过时,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
在师生对话有效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承认,教师也会接收到来自学生的热情和肯定,也会更加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多维地理解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快乐,真正有助于全面的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