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研究
2019-01-13杨德义
杨德义
(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钦州 535400)
一、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三种形式:①在相关专业开设电子商务系列的课程。②增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开始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尝试。目前,全国几乎所有具有相关专业的大学都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或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③设置电子商务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已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研究生。
二、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传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必须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清晰的定位。目前,从大部分高校来看,电子商务专业主要由三种不同的专业背景的院系发展而来:
第一种是技术背景的院系,如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来,这种类型的专业主要偏重于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培养。
第二种是经济贸易背景的院系,由原来的国际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专业等发展到电子商务方面,这种类型主要偏重于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它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比较相近,但增加了一些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第三种是由工商管理背景的院系发展过来,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网上经营管理和网络营销。
从上述三种不同背景的院系所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来看,他们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各有侧重相互模仿并没有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定位。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机构提出的培养目标宽广,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应用目标,而这并不符合国内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目前有关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二是强于理论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20门左右的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万金油”,但由于所设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这种割裂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构成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使得学生既不符合专业技术娴熟的要求,也不符合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未来发展。
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理论体系本身还在不断完善,再加上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中国企业的实际应用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缺乏目的性和原则性,在学科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和专业课选择上没有依据,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支持。
(三)师资严重缺乏 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深入和实用。由于大部分师资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的经验,而且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管理,使得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薄弱,这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四)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和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网络营销、项目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主要是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软件,供学生模拟练习,而这些软件大部分依旧是脱离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这种模拟练习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解决思路和应对策略分析
由于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目前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也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从而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很低。
电子商务是一门复合型、交叉性的边缘学科,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许多企业也没有相关的电子商务岗位设置,学生对这个专业的定位、就业方向都是很模糊的。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需要进行细分,这样使得这样一个大而广的专业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