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2019-01-13林子敬
林子敬
(重庆市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心小学双流教学点,重庆 408200)
在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效率,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使学生积累语言、应用语言,并创设具体的教育情境,实现听说读写四项活动的整合。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语用理念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细化教学目标,强化语言学习
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教师应该秉持生本原则,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了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教师应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是文字形式掌握目标,第二是语言文字掌握目标。语文教学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细节,先从低层次目标开始,使低层目标过渡为高层目标[1]。
首先,教师应该逐层推进识字教学。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以《日月明》为例,教师需要设定语言学习目标:将书本文字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感知文字、认知文字、自主应用文字,了解“日月明”的含义。在初读阶段,教师可以学生向学生渗透字音和字义。在导课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日”、“月”的图片,并为学生讲解“明”的字理等,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汉字。在文本分析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汉字的感受,进行自主组词等。
其次,教师应该逐层推进段落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作为基础,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需要设定原因学习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总分结构的段落样式。为了使学生掌握文本总分方法,教师可以将第四自然段作为主要讲解段落,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朗读理解,挖掘第一句话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为学生介绍总分结构的基本知识,对第四段落进行结构解读。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总分方法对某个地点进行描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效率。
二、优化教学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语文具有综合性特征,仅仅将教学局限在理论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整合,设定语言学习的教学目标,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结构,挖掘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等,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活动应该层层递递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用机会[2]。
首先,教师应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担任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分析学生的现有经验,使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能够对文章段落结构进行划分。比如,教师在讲《司马光》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并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与文本相关的图画,把图画的顺序打乱,让学生进行相互合作,根据文本内容对多媒体上的图画进行正确排序,并说明顺序排列的理由。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教师应该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关注文本,教师大多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应该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除了要引领学生理解文中年的字词含义等,还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字的深层意义。教师可以开展拓展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解答学生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语文课堂秉持应试教育理念,教师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应该传授给学生高校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3]。
首先,教师应该设定语言运用的任务。比如,在讲《花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方式,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第二段用了怎样的构段方式?那一句是中心句?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学生可以对段落进行自主分析,概括第二段落的主旨,自主完成语言运用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使学生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境地。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开展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联想等方式感受文章描写的内容,应用语言表达方式来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将语用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