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化视角下幼师声乐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索
2019-01-13闫玉杰
闫玉杰
(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灵宝 472500)
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强调“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幼儿园声乐教学时要避免对儿童进行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要注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积极体验和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要注重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但从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声乐课程的开展现状来看,其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职前声乐课程体系改革滞后于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需求
目前,承担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院校在声乐教育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声乐教学的模式,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教育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种培养目标的错位与幼儿园长期以来实施分科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但随着当前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育强调“以儿童为本”。很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育课程未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造成当前幼师音乐教育专业素养缺乏的重要原因。
(二)学科设置单一,只强调基础性,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已实现综合化,幼儿教师要改变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这根本上都有赖于幼儿教师艺术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很少注重幼儿歌曲的练习,认为只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自然就可以无师自通,但实际上学生普遍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如何在加强声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的同时,突出音乐素养培养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历提高很快,但声乐教育专业化水平却很低
“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学制”的中专学生往往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而“三+二专科学制”的学生基本没有任何艺术经历和特长,在录取时也没有经过任何技能测试,基本上是直接依据中招分数录取或从其他专业调剂而来。学生入学时相应的艺术素养基础差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热爱,致使很多学生对于声乐课的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都直接影响了当前幼儿教师声乐素养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索
(一)从专业化发展的思路重新建构学科系统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应当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其课程方案应当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学前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一体化的支持体系。根据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初中起点的学前教育中专毕业生在很多地方仍然很受欢迎,中职阶段要强调学生声乐专业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利用其年纪小、可塑性强的优势,加强幼儿歌曲创编和表现等课程的教学,要坚持基础性与实践性并存的教学方针。
(二)加强音乐综合素质培养和特长培养
声乐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幼儿歌曲教学和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以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第一学年是声乐基础训练主要以美声方法训练为主,为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学年加强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结合舞蹈表现、朗诵等综合进行;第三学年主要考核幼儿歌曲即兴弹唱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应实行分级教学,打破年级限制,按照学生不同的专业基础来分班,一方面可以让专业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声乐素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调整学习进度,从而获得适宜的专业发展支持。
第三,应设置声乐欣赏计划,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和评判能力。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儿童获得初步欣赏美的能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素养,为此可以尝试把声乐欣赏贯穿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设备,将声乐欣赏教学常规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
(三)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为此,中职院校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
总之,作为幼师专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具有不断研究专业知识的意识与能力。积极地用教育理论知识,去解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有效反思;不断借鉴、研究他人的教育经验,对追求卓越教师,是一条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