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
2019-01-13叶芳
叶芳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小学,浙江 诸暨 311800)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落实好依法治国这一方针的主要举措。从该学科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该学科的两个支撑点,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渗透的两个内容。因此,为了将学科价值更好地展现出来,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也应促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等,真正的做到德法结合,使得理想中的教学成效得到达成。
一、道德和法治间的关系
道德主要是依赖于教育、习惯、信念、社会舆论,来对人和人间、人和社会行为规范间的综合起到一个调整的作用[1]。是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此外,在法治国家的实际建设当中,道德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效用,是公民素质当中的核心所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
而法律则是一种比较硬性的“底线”,规定了什么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就要接受怎样的惩罚,道德更多方面则是柔性的约束,规定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能否得到社会的褒奖等,这些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所在。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要对两者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入性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法融合等,找寻到教学的支撑点,将学科价值展现出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好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展目的,就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真正的纳入法治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在道德和法治教学当中,德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好这一目标和方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例如,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内容的过程中,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好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友好的合作和相处;而在新课标当中也提出,应促使学生初步的建立起规则意识,实现公平竞争,对公平的要求和意义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课当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守秩序、懂礼貌,体会好规则意义等,使得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其收获到更多。
(二)精设好教学导向
针对于道德和法治教学这一课程而言,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公民道德,教育价值是非常明显的[2]。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应紧紧的围绕着这一导向,来设置好教学的方向,使得学生能树立起远大的品质和胸怀,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例如,在“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实践性活动——“找寻身边的纸朋友”。让学生在教室内部找寻各种各样的“纸朋友”,如报刊、写字本、小粘贴等,使得学生意识到“纸”在我们身边的用途。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延伸到节约纸张—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法律途径和条款等,使得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实现德法融合等,使得理想中的教学成效得到达成。
(三)情境化教学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应增强内容设置的情境化,便于学生的接受,使得德法融合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我们不乱扔”一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内容的情境化设置,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保洁员、门卫的视频,为学生模拟一个“对话”的情境,使得学生懂得应该关心他人、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等,实现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整合,使得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四)运用好教学方法
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开展,应让学生真正过有品质、有道德的行为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运用好教学方法,促使德法融合的实现[3]。
例如,当学校里面出现一些乱涂乱画的现象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主题活动——“我和公物交朋友”,使得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遵守规范,养成良好德性,改善一些不好的现状等,使得学生收获更多,促使德法融合得到实现,使得学科价值得到全面展现。
结论: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结合小学生的现阶段特点,教师有效的实施好德法结合这一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能使得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协调等,使得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道德,使其受益终生。但在这其中,教师也应找寻到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得融合效果达到最佳,促使德法融合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