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对策研究
2019-01-13张永凤
张永凤
(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旧司镇东流司小学,湖北 来凤 4457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进行教学工作研究,这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创新仍然较为保守,这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极为不利,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做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至关重要。
一、以兴趣为基础,进行课堂导入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做好对其教学创新设计,能够在有效发挥教学导入作用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然而,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来看,想要让他们产生学习主动性,需要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开展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的课堂导入教学模式设计至关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只有保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真正的去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教师在导入设计时,一定要选择能够实现对学生兴趣激发的形式,例如游戏、多媒体等。例如在进行《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该故事的动画Flash,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Flash,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产生课文学习动力,由此来达到激发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又或者在进行《白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先让学生进行绘画游戏,让他们依靠自己的思维认知画出一只“白鹅”,然后通过学生绘画作品与白鹅图片的对比发现差异,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课堂导入体验,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课堂学习主动性调动,为课堂导入教学价值的体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积累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效果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因此其很难实现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坚持以语文知识积累为核心内容,由此来获得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进步与提高。
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想要让他们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就必须要确保教师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基础来予以设计。例如在进行《观潮》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所以他们无法依靠课文内容和插图来完成对钱塘江涨潮画面的想象,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审美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去真正的感受观潮,并从中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和认知方面的冲击,由此来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语文知识积累带来帮助和支持。
三、以体验为目标,进行课后训练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课堂学习体验,是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后训练对于学生语文知识记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他们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内容,由此来做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在进行课后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摒弃传统课后作业的观念,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体验来获得语文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完成《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一课的教学后,我就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写研究报告的课后训练任务。在该报告中学生要选择周末家中发生的一件令自己记忆犹新的事情,报告中要明确体现出研究报告的各种要素,并完成对事件的有效表达。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念出他们的报告,并让其他同学进行报告内容的分析,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锻炼,也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研究,能够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发展带来重要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执行者与掌控者,其必须要全面掌握语文教学目标,并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由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可以获得语文知识水平的进步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语文对于自己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由此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构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