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探究
——以S组为例
2019-01-13罗云云胡文兰
罗云云 胡文兰
(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一、背景
“早婚早育”是指主体未达到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适婚年龄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按照居住地婚俗习惯举办婚庆仪式,从而进行生产生育子女的行为。以法律视角解析早婚早育行为,其产生的行为结果与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背道而驰,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不符合法律规范的社会行为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与杜绝,但早婚早育一直未得到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早婚早育现象时有发生。
由早婚早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来凸显,同男性相比,女性承担了更多繁重的家务劳动,女性实施早婚早育行为意味女性要提前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女性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在承担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使早婚早育女性面临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婚姻难题,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累积严重影响早婚早育女性家庭、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虽然学术界关于早婚早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倾向于防范层面,对早婚早育现象问题的解决策略少之又少。关于区分性别研究早婚早育现象的理论成果也屈指可数。因此笔者选取女性早婚早育现象较显著的农村地区为调查点以女性视角剖析农村女性早婚早育产生的原因、评估早婚早育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社会工作机制介入农村女性早婚早育现象探析尝试,通过对社会工作的理论运用为解决农村早婚早育女性婚姻难题提出有效对策。
二、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状
(一)调查点介绍
S组位于贵州省西南地区J村管辖组,全村主要地形以高山为主,全村国土总面积为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0亩,均为旱地,全村通公路硬化率89.4%,串户路硬化率30%,全村有,15个村民组,11户4300人,当地男女比例为1.2:1,S组共有240人,男性130人,女性110人。全组小学阶段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高中升学率35%。
(二)S组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特点
S组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较凸出:女性占比46%,其中18周岁以下女性23人,18岁-30女性44人,在此范围内其中已婚女性青少年占比63%;S组女性婚龄普遍较低:平均婚龄在16-17岁区间;S组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初中文凭居多;S组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婚前原生家庭环境差:女性婚前为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居多。S组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婚姻难题复杂:婆媳危机、夫妻矛盾、子女教育、经济等难题严重影响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S组早婚早育女性就业门槛低:早婚早育女性多数从事洗车、销售、摄影、保安、服装行业。
(三)S组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S组村民法治观念薄弱,无法辨认早婚早育违法行为。对早婚早育行为认可度高,村民包容性滋养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
2.生理因素。S组存在因子女生理缺陷,父母为延续香火擅自为子女包办婚姻现象。
人口因素。S组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在当地婚姻市场中尤为抢手,男性子女较多的家庭,父母为避免孩子步入“光棍潮流”提前邀请媒人为子女说婚事。
3.教育因素。S组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与父辈早婚早育存在明显差异,S组虽存在父母包办婚姻情况,但由于性教育缺失导致90、00后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因未婚先孕而实施早婚早育行为。
4.家庭因素。S组父母早婚早育,子女更容易早婚早育。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因缺失家庭关爱而选择通过组建家庭弥补童年缺失的家庭温暖。S组早婚早育女性婚前原生家庭环境恶劣,以留守儿童、单亲孩童居多。
三、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问题呈现
早婚早育女性由于心智不成熟、文化水平低、人生阅历匮乏导致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弱,抗压能力差等因素,致使女性青少年无法有效解决错综复杂的婚姻难题。由早婚早育引发的此类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及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一)幸福指数不高。早婚早育夫妻之间矛盾增多、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交际圈缩小、交际能力下降、孤独感无助感使早婚早育女性婚姻幸福指数降低。早婚早育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夫妻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导致夫妻之间矛盾增多。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婚后生活重心倾向于关注家庭、忽略自我发展、导致早婚早育婚后交际圈缩小,交际能力降低。案例呈现:S组早婚女性L某告诉笔者婚后丈夫经常对她实施家暴,经常言语辱骂L某,L某婚后长期在家抚养子女,与婚前的朋友缺少共同话题L某逐渐减少与朋友的来往。早婚女性W某谈到婚后丈夫与异性来往密切,不重视子女教育,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长期沉迷游戏,无稳定收入,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早婚女性F某反映婚后与丈夫经常产生肢体冲突,F某对婚姻生活失去信心,为子女勉强维系婚姻,近期丈夫有出轨迹象。早婚女性T某与丈夫存在文化程度差距,丈夫经常嫌弃T某没有文化,不愿与T某沟通。
(二)经济压力大。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由于婚后生活重心逐渐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家庭,从孕期到育儿期,年轻女性选择回归家庭致使女性经济来源低或无经济来源导致女性经济压力增大。案例呈现:早婚早育女性L某婚后长期居住在农村无工作,在家协助公婆从事繁重的农活,无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个人购买欲望,丈夫从未主动承担生活开支。早婚早育女性F某婚后由于经济收入低生活过于节俭产生自卑心理。
(三)养育子女难。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生育子女后,面临子女教育难题,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年轻妈妈养育子女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无法正确把握子女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能充分挖掘孩子潜能,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子女上学期间,早婚早育妈妈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习辅导。经济能力受限,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案例呈现:早婚早育女性D某在走访期间谈到,女儿刚上一年级,面对女儿的功课,D某束手无策。由于经济困难不能为孩子报特长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D某感到很自责。
(四)家庭矛盾多。女性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在与家庭成员交往过程中因缺少良好的沟通技巧、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其中婆媳矛盾较凸出。案例呈现:早婚早育女性C某谈到经常因子女教育与公婆发生冲突,公婆觉得C某与丈夫年纪较小,没有育儿经验,因此过度参与孙女的教育,公婆对孙女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性格很内向,C某担心孩子的成长。
(五)“早婚早离”现象突出。女性青少年不能有效解决婚姻难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困难,责任心较弱的女性容易倾向于回避困难,逃避婚姻任务。在农村地区女性青少年抛弃子女与丈夫自动解除婚姻关系,“早婚早离”现象逐渐凸显。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子女沦为农村留守、单亲儿童,这不仅增加了长辈的生活负担,同时对子女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案例呈现:早婚早育女性W某Y某婚后分别育有一子但两人已与丈夫解除婚姻,孩子留给丈夫,丈夫重建家庭,孩子抚养义务由父母承担。早婚早育女性Z某96年出生,16岁与丈夫结婚后,怀孕期间丈夫与闺蜜出轨,为腹中胎儿着想,选择隐忍,两年后已与丈夫离婚。
四、社会工作机制介入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防范及问题解决
(一)介入必要性
婚姻关乎女性一生的幸福,婚姻难题得不到解决,女性的幸福指数就难以提高。因此为帮助早婚早育女性解决错综复杂的婚姻难题,笔者尝试提出社会工作机制介入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科学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防范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为降低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热度添砖加瓦。同时也希望通过对社会工作机制的应用,提高女性青少年解决婚姻难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帮助他人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困难的学科。社会工作有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对农村女性青少年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有利于消除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社会工作者通过家庭治疗、生命周期理论、家庭沟通等理论指导有利于协助农村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及配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过周期理论有利于引导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及配偶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同时,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有利于协助农村女性青少年化解夫妻、婆媳矛盾。通过家庭治疗协助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修复婚姻关系。对早婚早离女性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有利于帮助离婚女性重建婚姻希望。
农村女性早婚早离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孩童数量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对早婚早离家庭成长的孩童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有利于健全儿童人格、给予儿童更多关爱,减少灰色童年经历,为单亲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农村未婚、已婚女性开展妇女社会工作有利于维护女性社会权益,有利于提高早婚早育女性保护自我意识。有利于调试女性负面情绪、为女性获取自由,提高女性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为女性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社会工作机制介入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非常有必要。
(二)防范农村女性早婚早育现象的方法介入
社会工作者防范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小组、个案的工作。通过开展社区工作,在当地政府、村委会的协助下,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农村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早婚早育”知识讲座,加大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深入了解早婚早育违法行为。引导村民主动剔除落后、传统封建的婚恋观,对因催婚而产生分歧的家庭及时开展介入工作,及时制止女性青少年实施早婚早育行为。
将“早婚早育”引入课堂,通过驻校社工定期为学生开展早婚早育知识教育。提前做好“早婚早育”疫苗工作,引导学生关注早婚早育现象,通过收集典型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问题案例对在校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从而达到防范在校学生实施早婚早育行为目的。驻校社工定期为学生开展“性知识、恋爱心理”等知识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恋爱行为。驻校社工时刻关注留守女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及时介入农村女学生的情感、学习困难服务。对当地辍学女性青少年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小组、个案等方法深度刨析女性青少年辍学原因,及时帮助女性青少年解决困难。社会工作要关爱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女性的健康成长避免其因缺少家庭关爱早婚早育。
(三)解决早婚早育女性婚姻难题的方法介入
1.个案工作介入。对农村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开展个案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深入了解早婚早育女性求助需求。随着会谈次数的增加,有利于增加求助者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感,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能充分扮演早婚早育女性支持者、鼓励者、倾听者的角色能有效地为早婚早育女性青少提高精神、物质方面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家庭沟通理论能协助女性化解婚姻危机、婆媳矛盾。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通过运用生命周期能引导早婚早育女性及配偶对个人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对提高夫妻双方家庭责任感有积极作用,促使已婚男女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降低早婚早离热度,同时对离婚的早婚女性开展家庭治疗,有利于缓解女性因离婚产生的心理压力。
2.小组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介入农村女性早婚早育现象问题的解决,将有共同需求、共同烦恼的女性个体聚集形成小组,通过对具有相同难题早婚早育女性开展服务,能为早婚早育女性建立彼此熟悉的互助环境,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支持网络。小组工作的开展,为早婚早育女性解决生活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女性同胞之间互献策略有利于提高女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女性的交际能力,通过对相同问题的讨论有利于纠正女性的不合理认知,缓解女性的心理压力。
3.社区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为早婚早育女性开展法律、育儿、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可以提高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的维权意识,为早婚早育女性育儿指点迷津,动员当地具有资深学历的社会群体为早婚女性的子女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关爱早婚早离家庭儿童的成长。社会工作者通过动员社区医疗资源,邀请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定期为女性做生理健康检查,鼓励当地民政、妇联关爱早婚早育女性,为早婚早育女性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使早婚早育女性得到全面关爱。动员就业机构对农村早婚早育女性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女性的工作能力,提高女性经济收入。社会工作者引导全体村民参与到解决农村女性早婚早育问题中,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为早婚早育女性解决婚姻难题,鼓励居住地经验丰富的家庭妇女为早婚早育女性传授经验。
五、总结
近日,在微博上一则关于早婚早育的话题引起了网友的一番热议:早婚早育网友感叹后悔太早结婚,婚后生活平淡,没有激情,被孩子牵绊、夫妻关系僵硬等各种琐事带来的生活压力让早婚早育网友接近崩溃。在网络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交APP为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提供了诉说心声的平台,使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的苦楚得到诉说。但早婚早育女性面临的婚姻难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关爱女性同胞为社会工作机制介入农村女性青少年早婚早育提供了机遇,为了女性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长、家庭、社会结构的稳定,男女青年正确婚恋观的保持,对农村早婚早育女性青少年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