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毛公鼎

2019-01-13杨媛

魅力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叶公岐山国宝

杨媛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陕西 宝鸡 721016)

2800多年前周宣王时期毛公所铸青铜礼器毛公鼎因其铭文字数之多冠古盖今,从清道光末年自岐山出土后因“世界绝无,中国仅有”便举世瞩目。帝国主义列强曾虎视眈眈,你争我夺,中华儿女奋起保卫,国宝重器毛公鼎出土后的传奇历程,就是一幕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活剧。

一、毛公铸造毛公鼎

公元前827年,镐京,西周王室,太子姬静即位,是为宣王,像当年武王姬发敬重太公姜尚称“师尚父”一样,贵为天子的宣王姬静对忠心辅佐他的重臣毛公言必称“父”。君王对臣子像儿子对父亲般的敬重,并且赋予了管理王室内外大小事务和宣示王命的专权,足见其信赖和器重程度。

宣王在位46年,在毛公的辅佐下,他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北伐玁狁,南伐淮夷,迫徐淮归附,威及南海,使厉王时期日渐衰落的西周江山达到了“宣王中兴”的新局面。宣王后期,毛公告老还乡,他携珍爱的毛公鼎回到了周祖之地的岐山,这里是他多年随王祭祀的地方,先祖毛叔郑二百多年前所建的“毛国”就在这里,这里有他的根基,叶落就要归根。

二、大地震掩埋毛公鼎

《国语》卷一《周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这里记述的就是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的岐山大地震。《诗经·小雅》对这次地震有更生动的记载:“烨烨震电,不令不宁,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潜莫惩”。“三川竭,岐山崩”可能就是泾、渭、洛三川干涸,箭括岭山体垮塌,房舍窑洞大面积塌毁,人员死伤惨重,地形地貌发生了严重改变。正是这次大地震使毛公鼎进入了地下。侥幸活着的人们求生不及,根本无暇顾及一件青铜器的下落,这一埋竟达2630年之久(公元前780年至公元1850年重见天日)。

三、岐山出土毛公鼎

清道光末年(1850年),岐山县董家村农夫董生春在村西自家红薯地头取土时掘得一青铜大鼎。其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器重34.7千克。两耳三足,腹若半球,口沿下弦纹两道,颈饰重环纹一周,余皆素面。这就是毛公鼎。

掘出青铜鼎的消息传出后,各地古董商们像闻到血腥的苍蝇纷至沓来,最终董生春以300两白银售给一个古董商贩,刚运至村南大道,即被同村与董生春地界相邻的董治官拦截抢回自家藏匿。商贩以重金贿通岐山知事,董治官被押狱问罪,吊拷月余,还被县知事改名为董治策,毛公鼎遂被披红放炮运回县衙。县知事将宝鼎秘运西安贿献给陕西巡抚李星沅(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任陕西巡抚),为自己换得调往京城混一小职。西安古董商苏亿年、苏兆年兄弟以一马车白银从李星沅手中购得后运至北京琉璃厂,荣宝斋掌柜刘振卿推介给翰林院编修、古董收藏家陈介琪先生。陈惊呼“世界绝无,中国仅有”,遂倾举家资财买下宝鼎。为防不测,陈公又着人铸一青铜仿品,两件一起运回山东潍县老家秘藏。光绪十年,陈公卒。

四、北京保卫毛公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此时的陕西巡抚旗人端方在将岐山刘家塬出土的稀世国宝大保玉戈(周文王庶子召公姬奭之物,其戈援基部铭文27字,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据为己有后喜不自禁,却又对毛公鼎垂涎三尺。同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端方殷勤百倍,博得欢心,便因拱卫老佛爷有功,次年即升任直隶总督,只半年后派重兵包围陈介琪山东宅第,将真伪毛公鼎均运回北京据为已有。

端方死后,晚清江山风雨飘摇,西方列强旱对毛公鼎虎视眈眈,美、英、日、法各显神通。就在日本人四泽与端方之妻秘议成交前来扛鼎之时,北京市民闻风而至,群情激愤围堵端家,“我中华民族国宝断不能走出国门”之呼声此起彼伏。四泽迫于压力溜走,毛公鼎由众人胁迫端妻质押于天津华俄道胜银行,后改押北京大陆银行直至清亡。

五、颠沛流离毛公鼎

民国时期琉璃厂古董商孙秋飘古稀之年仍放心不下国之重宝,遂鼓动老友国民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举债赎出购归叶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叶公携真假二鼎回沪分两处深埋于老家院内石条之下。时值上海列强横行,危机四伏,叶公又掘出真鼎携往香港潜居,此时美国人辛浦森拟出五万美金购买,遭叶公断然拒绝。留守上海的叶妻潘氏数年后欲背叛叶公独吞家产,虽不知鼎之底细,却走露了风声,日本宪兵多次搜查未果,竟将叶公之侄时在昆明西南联大执教的叶公超先生押回上海,打入地牢,极尽酷刑月余,公超先生宁死不屈坚不吐实,后掏出所埋之假鼎搪塞日本宪兵,宪兵不辨真伪,只知拿回邀功请赏,才算了事。这也就是有些文章说毛公鼎流落日本的缘由。

1941年底,英、日停战,香港为日本占领,风烛残年的叶恭绰恐宝鼎闪失,复将宝鼎带回上海与其侄公超抱鼎痛哭,哀国运不济,山河破碎,竟不能安放一只民族重宝。随后叔侄二人将宝鼎质押于上海银行。继而由上海巨商民族资本家陈永仁先生斥巨资赎出,抗战胜利后交献当时南京国民政府。

1948年前后,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眼看大势将去,蒋介石便秘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中央博物院将3000余箱总计608987件国宝文物(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597425件,南京中央博物院11562件)从海、空两路转至台北(据《扬子晚报》),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周展厅。

重量级国宝毛公鼎在地下埋藏了2600多个春秋,出土近170年来身世传奇,颠沛流离,先后历经岐山县董家村——岐山县城——西安——北京——山东潍县——北京——天津——北京——上海——香港——上海——南京——台北等城市。实为易手转城,身世坎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北京市民和很多仁人志士护卫国宝所体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敬仰的。

六、盛世争睹毛公鼎

毛公鼎因其器内壁及底铸有铭文32行499字,其字数之多冠古盖今,举世无双,其学术研究价值无与伦比,因此而备受瞩目。这一国宝重器自l948年运抵台湾后,大陆人士难得一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两岸通航,银燕如梭,不少大陆人士竞相赴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亲眼目睹毛公鼎的尊容。出土地岐山的社会贤达更是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能亲睹真鼎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毛公鼎的传奇身世再一次向我炎黄同胞证明,无论何时,精诚团结,国家富强,才是我中华民族神圣尊严之根本。

七、书法一绝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毛公鼎》的铭文的长度为现存所有铭文之最,共497字,随器物的形状呈弧弯向排列,大体是行列清晰的斜矩形,为钟铭鼎彝所仅见,洋洋洒洒,有一泻千里之势,气势磅礴,如繁星满天,各放异彩,苍穹碧透,蔚为壮观。从铭文的字迹上看,作者书写的态度也正合乎文体的要求:中正、诚挚、恭谨、端方。

《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茂隽,饱满遒劲,体势沉雄。行笔逆锋以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自始而至终;收笔平出,轻按笔锋停止。线条呈“圆”,回曲婉蜒,坚韧纤徐,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表现出的线条既有清朗精严的审美意味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又有自然浑凝、拙朴生动的金石之气。体味其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黄宾虹先生言)五字概括。所谓平: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锥画沙,似物凝碍,不可使其柔弱漂浮。圆:指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所谓如折钗股。留:就是收得住,控制得力,笔画积点成线,沉着遒劲,古人讲的“屋漏痕”就是“留”的效果。重:是入纸三分的力量感,即厚重感,忌浮薄轻滑、污浊滞重。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和变化,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前后呼应,左右顾盼,笔随势转,情由意生。

《毛公鼎》铭文写于西周晚期,这时的铭文书法已经发展到非常完美的水平,早期的放纵恣肆、刚健沉雄到了这时开始变化,逐渐以整齐匀称、端庄雅正为审美原则,尤其在结体上非常注意节制,对长短、欹正、大小、纵横、展促等努力进行调和与控制,不过分突出哪一个方面,试图在统一中构成和谐、圆融的整体。

《毛公鼎》铭文的单字构成和它的章法韵律差不多成反比,这是其它作品没有的现象,每个单字的理性和秩序与全篇的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相反相成,通篇的铭文如同一条横亘长天的银河,造成的是不可一世的雄伟的气势、无与伦比的壮丽的景象,井然条贯的行款配合着依器形而斜曲的布白,产生了一种盘旋不绝的流动感,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妙用曲直的光辉典范。

猜你喜欢

叶公岐山国宝
“国宝”竞拍会
“一碗面”里装了多少“经济学”?——岐山VS化隆:产业效益取决于产业“烹饪”
叶公好龙
谁是[国宝]
我们是国宝
《叶公好龙》改写
岐山哨子面
揭阳·黄岐山
叶公好龙
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