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壮族服饰艺术研究
2019-01-13高原
高原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传统下的壮族服饰
(一)背景意义
壮族可追溯于先秦秦汉时期,在我国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壮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不仅壮族的分布较为宽阔,其中服饰的类型特征也不尽相同,当我们深入去发掘发现我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壮族服饰文化,以及对壮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艺术性所表现的在生存环境与原始生产方式,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的研究、整理工作,在这些方面展现出的特征鲜明的物质形态和影响深刻的内涵特征,成为壮族最直观显著的特色符号。不仅促进我们对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学习,也对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及数字化时代下的服饰设计研究有重大意义。这为探索壮族服饰的艺术特征及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壮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其代表的色彩象征,廓形的结构特点及图案纹样的特点等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及思想性格特征。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出发点,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对壮族服饰其艺术性的发展和途径进行分析研究。
(二)壮族服饰的艺术形式及特征
壮族服饰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研究人员发现陶器垫布中使用的植物纤维,成为人类发现的最早的手工织品,这使得我们研究壮服艺术有据可循。壮族的服饰在清末之前,人们穿的都是自己纺织缝制的衣服,当时基本只有黑蓝,棕的简单颜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妇女们在家纺纱、织布染布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手工织出来的布精厚、质实、耐磨。就近取材原则用当地的草本植物染色也成为当时的特色。早期壮服的表达形式单一,朴素天然。
壮族常见服饰的类型及特征:
壮族的服饰各异,男女的服饰、出嫁前后女子的头饰、风格特征各异。广西壮族的传统服装上的配饰,根据它的性别、功能,又能划分男女共同使用、男女装不同及其他不同功能的配件等。
男装的右襟、对襟,衣襟上镶嵌的色布边。女装的无领右襟,衣袖上的镶嵌绲边,”反膊衫”在外面的肩内贴布,起缝三线。装扮花样和佩带的小细软,各地略有差异但又相近。
男女裤的样式大致相同,”牛头裤”裤脚绲边。男子礼服多为长袍,”长衫配马褂”外搭一件短褂,早先戴圆帽,后改戴的弁冕。
壮族其丰富独特的配饰数不胜数,采用刺绣工艺的花鞋,儿童头饰里的童帽、银饰帽,壮族妇女梳的发式结髻、扎头巾,采用壮族民间传统织绣的青年男女定情的绣球,壮人的银饰艺术,又只是配饰体系中的一节。它们外型别致,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植染、刺绣、银饰的图案纹样,颜色的淳朴和构图又表现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生活姿态,表现朴素的壮族人民智慧的精华。研究和探讨壮族服饰文化艺术,不仅仅是研究学习一套服装,更是对壮族深层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服饰艺术其数字化条件下的表现与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壮族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气候温暧,热量充沛,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使得成为壮族集中的栖居地。壮族作为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等手工艺积厚流光。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投影,民族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体现。
因为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多以短装衣裙为主,颜色主蓝黑,对于耕田劳作与抵御炎热有着较大作用。但因为民族融合、时代变迁,男装已经逐渐同化于汉服,只做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腰间束围裙,配以花边修饰,后来裙装也逐步由裤装取代。
壮族的传统服饰的颜色多以蓝靛为基础色,因其环境适合原料的生产,继而产物与生长环境结合,就地取材,逐渐形成独具本地特色的服饰特征。
现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哪怕边远的山区也可以看到壮族人民衣着笔挺,花裙花衣也已经不常见了,传统的壮族服装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通过艺术学的角度可以分析研究概括得出不同的造型壮族典型配饰形式的艺术特点,掌握壮族服饰艺术传统内涵,为壮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字化时代下的壮族服饰
(一)数字化时代服装
当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始步入了数字化的时代,工业与科技的不断创新使服装的演变趋势向国际化转变,信息的传达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服装的设计更是推陈出新,科学技术提供的信息共享也使面料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通过设备、工艺、思维导向也逐渐开放,开发的新型面料也为使设计师们作品充满灵性,通过各个领域的综合表现开发的想法整合运用在服装设计中,使服装的个性化愈发突出,通过这些新型面料的出现赋予了服装设计更独特的一面。
服装设计发展的时代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通多对不同时代讯息的影响,服装设计在不同时代下的服装的理念以及思维模式的导向性也可以通过数字信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产生的新的设计思路在不同时代下通过跟新型面料的创新性的结合表达出的服装语言推动了数字信息化下服装行业的发展。
(二)数字化时代壮族服饰与传统壮族服饰对比
1.数字化时代下壮族服饰。当今时代的壮服设计也对绿色的环保材料情有独钟,纯天然的服装面料仍在繁杂的服装市场中占据重要的领地。在包豪斯“少即是多”的理念下的设计风格俘获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大方朴素、简单的设计风格使都市的人们有愈发的归属和认同感,数字化时代下的壮服正在走着大规模大批量、从繁至简的机加工道路。设计师们从传统壮服的特征、色彩、纹理方面入手打破束缚感,让思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新奇感受,使消费者产生更多的共鸣,追求共性与个性的发展改变。
同时,服装设计的结构在人体工程学上的研究意义,不仅使服装在具备原始性功能的条件下,使其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为人体服务。所以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解构重组后的新的结构,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单,大作业大趋势下,对于传统服饰的创新必须在多角度下实行多维设计,是数字化服装设计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数字化时代下的壮服具有可大规模、大批量加工生产,做到高效便捷,利用设计软件可以完成服装设计,多适用于舞台壮族服装表演使用。但其制作具有普遍性、简约性及单一性,缺少传统文化熏染与韵味,当今高级手工定制服装是少数上层人士所追寻的,数字化时代下的壮服设计就与其背道而驰,传统手工加工壮服就具备此特征。
2.传统壮族服饰。而在传统壮族服饰上,刺绣工艺、拼接工艺、镶绲和染织工艺的特色保留尤为重要。刺绣品针法多样,以平绣(亦称“细绣”)最为常见,及盘金绣、打子绣、十字绣、布贴绣、锁绣、珠绣、割绒绣等的工艺使刺绣更丰富多样。近代,民族服饰工艺中涉及的拼接形式尤为寻常,如袄之两袖亦有“阑干”,俗称挽袖,壮服大襟衫拼接中的“竖”“横”拼接。染织工艺更是种类多彩多样,民间最为普遍使用的是土织布、蓝印花布、彩印花布等,蓝印花布的使用在壮服上的应用更是常见。壮族的民族服饰结构对于西方的立体特征来说是典型的平面结构,平面结构更注重的是稳重对称的视觉效果,配以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更是别具特色。
如今时代的社会发展使传统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受到严重冲击,使得壮族服饰只能在壮族分布的区域偶然见到了,随着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机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也让我们日益远离了手工劳动。壮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壮族服装的制作工艺技能掌握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生产方式滞后都是面临的问题。当然民族服饰科研创新的意识和科研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将民族特色文化整合的研究人员,同时外企的服装技术、资金、市场的碰撞都对民族服饰的存亡带来打击。
三、壮族服饰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化社会进程的加速,民族服饰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碰撞交流面临被同化或者遗失的处境,壮族服饰作为传统服饰的一个重要分支,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所谓的产业化或是服饰数字化的保护,都只是在大环境下来寻找壮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下继续发展的突破口和重新展现。
目前的研究方向和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创立在对服饰文化整体把握的高度,多方位多视角的科学总结归纳,从传统壮服的演化、工艺、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多种支撑材料、统筹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现象,做出最适合用户且符合时代特点的发展途径。
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性研究,对各个地区的壮族服饰、不同场景下的壮服服饰作出类型的艺术性研究,展开对其色彩、图纹、种类等多方面的探索研究。总而言之,要发展壮服服饰,必须要从综合的、全面的角度来审视,明确其发展道路,发扬传统壮族服饰的内涵特征,创新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壮族服饰,综合比较,分析研究,而不至于陷入盲目发展与开发的怪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