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探析
2019-01-13李灿
李灿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将高中思想政治界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即以议题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活动方案的设计,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活动化呈现,或者活动设计内容化,最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学科课程。从实践的角度看,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变革培养高中生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生活更幸福的课程。
一、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现实意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为培育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找到了路径。
(一)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
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哲学、法学、经济学知识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既要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相互衔接,又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打下基础,也要增加时事政策作为补充。如何在课堂上达到如此多的要求,显然依靠传统的讲授模式很难奏效。活动型课程凭借它独特的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议题的探究、讨论、辨析,学生不仅可以有知识的讲授,还能有丰富的活动体验,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各个板块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
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技能。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课程研究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促使教师在每一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例如,教师在讲授《政府的职能》这一框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政务服务中心,让学生切身感受政府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履行职能是否到位,这就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归属感,高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科学精神。学习“哲学与文化”时,教师从生活中取材,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哲学魅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第三,法治意识。有效开展活动型课程,不仅要有巧妙的活动设计,更需要制定活动开展的规则,从而使学生明白国家运行和个人言行都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运行。第四,公众参与。活动型课程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一方面,能够结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懂得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知识。
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既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要广泛吸收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说,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人素养孤立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包括了全体社会人的素养的全面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即个体的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展自己。教育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发挥作用。国家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变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建构主义教育观
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经过维果斯基和布鲁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建构主义知识体系。第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它是知识主体的经验、解释、假设。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平衡、适应和同化,主动的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第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教育者要为个体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一系列解释,为当代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在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建构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
(三)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加德纳教授提出智力多元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认知智力。这八种智力不是单独存在于一个学生身上,而是以一种综合的形式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多元智力理论的出现,启示我们在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特殊才能,让每个学生的长处都能得到发挥;关注学生多元智力发展,追求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群体差异化、个性化,做好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因材施教。
三、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面临的挑战
活动型课程的提出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的出彩之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起始环节面临的挑战
1.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从知识的性质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可以看出,学科课程是预先安排的,有独立的开课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活动课程则是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开展相关活动的课程。
2.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管理
从教学目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作为必修课程,将围绕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教学设计的方式没有先例可供参考,能否达成目标也不能立即从学生身上看出。从学习的课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是一个学期的内容,分为4个议题、9个框题,但是,考虑到活动本身耗时,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大,每个议题规定的时间能否满足具体所需的时间无法确定。另外,思想政治被视为“副科”,课时常会被用于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导致无法保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时。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中间环节面临的挑战
1.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是实施活动型课程的基础,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面临以下挑战:一是选择恰当的活动资源难度大。选取的活动资源既要符合课程内容又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更要贴近社会生活。二是活动资源整合的难度大。活动型课程具有综合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活动资源不仅有思想政治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融入进去。三是活动资源创新难度大。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应该注重对原始材料的阅读,从中提取具有原汁原味的材料。
2.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的教师为数不多
教师是实施活动型课程的指导者,然而,在中学里,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活动型课程进行指导,加上受传统课堂模式的影响,教师不能适应从课堂“讲授者”到“指导者”角色的转变,所以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的教师为数不多
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够检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效性。然而,在高中课堂上,高中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都不高,主要表现在:对于老师的提问既不主动回答也没有消极抵抗;对于课堂讨论只有讨论没有讨论结果,这对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提出了挑战。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终止环节面临的挑战
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合理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课标强调,教学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这就意味着,终结性评价不再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仍会看重终结性评价,也就是重视考试的结果而忽视对活动过程参与的评价。
四、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建议
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起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止环节面临的挑战,文章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一)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出发布局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
遵循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重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首先,制定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详细预案。包括组建一支专门的专家队伍,制定出适合本学校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学习思想政治课。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培训,使得教师具备指导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能力和素质。举办有关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专题讲座,开展技能比赛,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和相互学习。最后,建构校内校外的活动资源体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创造条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活动资源库。另一方面,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积极联结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红色革命地等为学生的参观访问、专题访谈提供平台。学校还可以倡导家长、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加入进活动型学科课程当中,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增添活力。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提升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都将直接影响到活动型课程的实施质量。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日益丰富的理论,应对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其次,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真正理解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后,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活动资源的意识。教师摆脱以往教材的束缚,通过广泛涉猎各科知识,综合活动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设计活动资源。
(三)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解和认识都将影响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鼓励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心态,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还要认真的“讲”,更要动手“做”,要积极参与进活动设计的情境中去。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教学活动
这是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终止环节面临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议。我们要构建一个科学的新评价体系,不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首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切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评价方法得当且易于操作;评价指标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多主体、多标准、多方法的角度去设计一个科学严谨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其次,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所带班级的优秀率为标准。这种企图利用外在的压力来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的评价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教师的教好像是为了自己,学生的学也好像只是为了老师,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时要关注到这样的情形存在,设计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