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园中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19-01-13朱春红
朱春红
(三门峡市陕州区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把传统技艺引入校园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丰富的载体,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关键,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将技艺在创作中发扬光大。
一、以“外引内联”为抓手,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情
(一)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生外出研学
通过前期走访和摸排调查,筛选出了学校周边县市的具有极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联系了相关人员,取得同意后,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专业解说、现场指导、动手体验等形式,真正体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神奇魔力及巨大魅力,感悟了中国古代传统艺人的智慧和精神,激发了学生继承学习、创新发展传统技艺的兴趣和决心。
(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举办专题讲座
通过预约,邀请到知名的优秀传统技艺“非遗”传人到学校作报告,通过他们口口相传、代代相授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了解传统技艺在绵延传承中的艰辛与珍贵,感受传统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坎坷与坚守。
(三)整合校内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我们向学校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将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及有特长的教师组织到一起,形成颇具规模的导师团队,拟定了传承传统技艺的方向、内容及方法,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四)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学校,与陕州地坑院景区管理处、渑池县千唐志斋及灵宝函谷关景区取得联系,经过协商,将它们作为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技艺
(一)社团活动的组织架构
每个社团配导师1人,设社长1人,干事2—3人(成员由学生自主报名,导师筛选考核确定)。
(二)社团活动的组织
1.活动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自习课定为社团活动日,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社团,按时参加社团活动,遵守社团制度及章程。
2.每一个月在社团内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总结评比。
3.每学期期中各社团进行一次校内展示或汇报表演。
4.在重大节日及重要活动中积极展示。2018年社团积极配合学校招生宣传,在陕州区西站、三门峡市湖滨广场,城区各中学展出社团作品及照片,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5.参加民间及社会中的相关活动。陕州区甘棠公园为我区戏曲爱好者的集聚地,每天下午开展活动。社团充分利用了这一便利,每一到两周到甘棠公园观摩。除了学习,社团也进行展示,提高水平。
6.进行研学及拓展活动。
7.邀请对社团有帮助的民间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来校进行小讲座。
8.和兄弟学校社团进行联谊交流学习。经学校与陕州中学、灵宝职专、义马职专等兄弟学校的相关社团取得联系,组织社团间定期交流。尤其是灵宝职专的剪纸社团,陕州中学的篆刻及戏曲社团,义马职专的武术社团给课题组及社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三)社团活动的校外延展
1.走进家里去寻宝。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篮、一盏铜灯、一对绣花枕头、一只青花盖罐、一只彩陶花瓶、一条彩带……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艺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旅游资源是一个天然博大的民间美术宝库,引导学生在旅游中带一双发现民间艺术的眼睛,随时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有蓝印花布染坊,有栩栩如生的戏曲表演……让孩子在旅游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艺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艺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做祭祀,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剪纸、做印花,尝试篆刻技艺,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学生掌握传统技艺的效率
(一)学校先后四次组织学生到陕州地坑院、灵宝函谷关、千唐志斋等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学生对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剪纸、篆刻、版画、戏曲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二)通过宣传发动,征集20名志愿者,在节假日期间,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解说文化园中传统技艺手工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及制作工艺。
(三)组织学生撰写文字,拍摄照片,印制宣传页,在导师带领下,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积极宣传学校在传统技艺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教育成果,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赞誉。
(四)我们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各级机构的技能竞赛及活动,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了中职学校在传统技艺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
四、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中职学校传统技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探讨互联网形势下传统技艺的学习途径,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不足,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二)组织学生登录指定网站,收看节目,观看视频。借助网络,学习印证传统技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
(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拍摄成视频,剪辑制作后,上传到网络,借助视频的传播,引起相关爱好者及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指导。通过评论区的留言,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改正。
(四)借助网络,视频连线其他中职院校及专家,开展远程教育,解决了带领学生外出学习所面临的组织困难、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节省了学习时间,开拓了全新的教育平台,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中国传统技艺融入中职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技艺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积极参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