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探究分析
2019-01-13宋艳军
宋艳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鸟河第二中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该以实验为基础,由于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而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理论又很多,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要采用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让学生在亲自参加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探究物理规律原理,提高知识技能;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其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第三,采用探究式教学,由于物理是一门观察实验的学科,在教学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初中物理“密度”教学的目标
初中物理“密度”实验的教学重难点是:建立起学生的密度概念,并且能够根据实验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掌握使用天平、量筒技能,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分析整理获取的信息,正确记录实验报告.知识技能目标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对生活中有关物体密度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并且会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方法目标是通过实验掌握具体的实验流程方法,能够采用归纳演绎法和比值法分析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体验实验的神奇,并且提高自我的认识价值,形成勇于创新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初中物理“密度”教学中实验探究式教学分析
为了达到物理教学的实验目标,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的实验,同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交流合作的氛围下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以苏教版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针对物体的体积、质量和密度三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假设1:密度不变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影响,以此来进行实验1的探究,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进行假设2:体积不变时,质量和密度会有什么影响,也以此为条件进行实验,并通过对两种实验的分析,来得出体积、质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在进行实验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对实验进行独立探究,最后再根据结果分别进行交流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气味鉴别水和醋、用颜色鉴别来区分铜块和铁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矿泉水和自来水怎么辨别?刷上一样颜色漆的铜块和铁块怎么辨别?其次,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提出假设.针对已经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先试着提出用质量来判断一块铜比一块铁重,这时教师可以质疑:一块铜就一定比一块铁重吗?可以采用测量大体积的铁和小体积的铜来否定刚才的猜想.教师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在比较时要限定物体的体积一样,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初步提出假设:同体积不同的物质质量一般不会相等,同一物质的物体质量和物体体积有关。
(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实验
在进行试验时,可以分组,A组确定物体体积一致,B确定同一物质,分别探究两种假设,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并在两组的实验结束后组织两组互相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并综合结果设计出实验的记录表格和标准步骤。
(四)根据实验,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
学生要详细记录在实验中操作的数据:刻度尺测量铜、铁的体积数据,天平测的质量数据,量筒、铁丝和水测的蜡块体积以及用量筒测的水的体积,并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铜、铁、水和蜡块的质量、体积比例,认真记录到实验表格中。
(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要认真检查每个组的实验数据,看是否基本一致,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质量和体积比也一般不相等;同一物质的物体,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而且其比值是一个不变量.综合两个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一定物质的单位体积质量是一定的,它是物质的特性,这种特性在物理上用“密度”表示,从而根据这个结论来学习密度的定义和密度公式。
(六)学生会运用密度概念解决一些问题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去鉴别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如果有一捆缠乱的很长的均匀细铁丝,可以用一架天平、一台磅秤和一把直尺,能够准确而快速的设计出计算铁丝长度的方案。
物理实验教学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而实验也贯穿物理课程的始终,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并且在轻松的环境里探索问题,与同学交流合作,也在实验中对物理课程中“密度”的内容有了彻底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以国家政策为方针,坚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把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效率相结合,适当布置作业,且作业的范围要深思熟虑,要有创新精神,做到题不在多,在于精,既让学生跳出题海,也可以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