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模式在思政育人全过程的应用研究

2019-01-13袁圆林林黄爱萍

魅力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政治课心理健康

袁圆 林林 黄爱萍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漠视生命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升学、就业压力及父母过分溺爱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厌学、焦虑、打架斗殴、自残等过激行为。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自杀及故意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我们现在的学生如此残忍,如此模式生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问题,没能很好的根据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人的心理活动会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发生,而不是单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才能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模式在思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正处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是将学生当成孩子来看待,但是学生本身又很想给家长和老师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解决很多事情了。因此,学生自身就会产生矛盾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是社会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模式在思政育人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客观的看待问题,理性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与心育的共同发展

新时代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人才。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此外,有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但是在中学德育大纲中就曾明确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社会热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想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与心育的共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挖掘出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隐性内容。他们很难准确判断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属于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灾难。虽然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教学模式都是非常认可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理论性,他们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善待生命。思想政治课都是进行集体授课,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隐私,如果采用个别教育,学生更愿意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正是自己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较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技巧的学习[2]。除此之外,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就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够将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缺乏说服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不能正确认识“渗透教育”,缺乏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虽然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时间急迫,思想政治学科的很多概念有需要理解和记忆,因此,很少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部分教师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师生交流过程中生成了含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内容,也没有好好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他们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渗透教育”的渗透点,往往会将错失这些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三)渗透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根据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渗透方式

在思想政治的教材中蕴藏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中不同的案例,采取合适的渗透方式。但是在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能够根据教材案例传达的含义,来选着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渗透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3]。教师基本都是直接论述课本的理论知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基本很少采用辩论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思想政治课而得到缓解。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导者,教师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开展心理教育的效果。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摆脱心理问题,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型的讲座及心理健康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应该给教师提高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学校教学设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和交通问题,帮助教师减轻生活负担。第三,学校可以实现激励机制,充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

其次,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还要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中,通过阅读大量的心理健康书籍和参加各类的培训及讲座,来使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时,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懂得如何释放压力。因为很多教师都会面临着升学、职称评定、住房及生活上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会让人喘不过气来,甚至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释放压力,很容易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中去,给学生的心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找到自己释放压力的方法,以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学生[4]。

再次,还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有了这种意识,教师才会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教师除了自我提醒外,学校在工作例会行也要多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行为偏差,并做及时的纠正,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最后,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的把握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充分的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也可以一起讨论专研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身存在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从而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5]。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易焦虑烦躁、易冲动等心理特征,这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增添了很多难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够有效地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没有病痛说明他的身体是健康的,如果他还能够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善于自我而调节,说明这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健康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才能够学会自我诊断,并在第一时间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心理不健康会对他们有什么危害。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不能够冷静下来理智的思考问题,而是选择一些极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与别人发生冲突,甚至对他人大打出手。或者是心理太过于脆弱,遇到事情喜欢胡思乱想,甚至是走向自杀的不归路。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首先作为一名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不要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应该是带着乐趣去学习,享受学习中的乐趣。其次,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在心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使自己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学会乐于助人、善待他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6]。

对于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如早恋、偏激、自卑、傲慢等心理问题,就是可以采用集体开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对于学生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如,考试、升学的压力,厌学、或者是由于家庭原因产生偏激的行为等涉及到比较偏激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单独谈话、个别辅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更多样化

一个好的评价方式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都太单一,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使得一些思想政治考试成绩不好的而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转变及思想道德的形成。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加以鞭策,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鼓励的方式,鼓励他们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7]。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够挖苦和打击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以温和的态度来鼓励学生。

四、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政治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