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思考
2019-01-13马彩红
马彩红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1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现状
1.1 缺乏互联网思维,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完善
现阶段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与发展的多元化,增加对专业化、技术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毕业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从业者占比较高,同是也是进入社会后选择会计行业的重要输出源泉。经过了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信息社会化的会计教学模式,对比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已有了新的意义,结合了现阶段网络教学的会计专业教学,不仅解决了在时间、地点上对教学的束缚,同时可以定制。使教学更具人性化,可快速提升会计从业这的专业能力。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对会计专业教学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就现阶段网络信息化会计行业的课程不是很透彻,也影响了会计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师观念有待改变,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
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素质也决定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现阶段各高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以往书本的教学,立足课本重点学习,缺少课本知识外知识的拓展学习,从而导致现阶段会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差。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并得到应用,如果现阶段高校按以往教学模式进行学生培养,将会很大程度上出现学生培养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对等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将不会被企、事业单位接受。造成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现阶段高校与大、中型企业的业务交流机会较少,理论实践能力缺乏,从而出现了学生理论知识成绩优秀,但进入企、事业单位后专业业务能力差的问题。
1.3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时代发展不同步
现阶段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书本教学模式。依然粉笔、黑板、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模拟能力,教学模式死板,学生自主能动性差,老师教学基本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且与社会实际专业技能需求脱节,只是单一的、机械的、单向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理论知识点,实际应用中知识点已与实践应用脱节,造成教学后效果十分不理想,缺乏应用性、时效性及针对性。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途径
现阶段各种新兴事物的出现,比如“互联网+”、大数据、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等,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及技术型的会计专业从业者。现阶段的会计行业从业者不但需要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强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具备以上素质才能达到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业务能力需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在原有的课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入计算机使用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互联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以后将成为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学中将会被高等职业学院广泛采纳。
2.1 重视信息化教育理念,优化会计教育模式
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做为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与会计专业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各大高校应给与足够的重视。网络硬件、软件的投入是网络信息化会计专业教育的基础。校内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将决定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正常有序开展,是实现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基础。
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的管理,不仅指对会计学专业技能知识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会计学技能知识可以通过影像、图片、音频、讲义等形式进行教学展示,增加了教学形式,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入了最新的网络信息化学习系统,增加了学生、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互动行为,在对学生、教师的教学模式的评价及考核中,可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并提供有效的技术层面支撑。在高校网络硬件环境支持的基础上,教师可应用多种实际应用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多媒体教室、相关会计类软件、互联网系统及发票开具系统进行现场演练教学。利用相关会计类软件、报税系统及发票开具系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与企业、事业实际会计行为业务进行接触,直观的面对未来工作实际岗位业务技能需求,建立有粘性的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需求的个性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模式适应现阶段改革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
随着各大高校在网络建设中软、硬件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得“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加普及,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变革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教育管理进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数据数据库搭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机在线直播、手机在线录播、技能实践教室等提高优秀精良课程的使用率,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课程学习效果,提升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整体水平。各大院校可根据本学校课程特点,结合本校会计学专业培养方向,可针对性开设本校课程安排,根据本地区的会计、税收、工商等实践专业技能应用特点,有选择性的选择高质量网络课程、网络在线应用题库、网络在线交流、手机高校等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改变的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2.2 完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水平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就职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年龄段普遍以70、80年代出生人员主,对于新生事物,如互联网的认识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具体应用。管理层更集中在60年代及70年代出生人员,对于网络信息化的使用程度更低,甚至无应用,从而导致高校对于网络的硬件设备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网络信息化教育的无法开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高校现阶段必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必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校内网络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使学校的教学更具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同时还需提升学校整体网络信息化的应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师资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以达到现阶段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专业业务能力要求。为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要求,各大高校在会计专业教育团队的建设上,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及团队综合素质的建设,必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
现阶段就职与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为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进行进入高校就职,无社会工作从业经验,主要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专业性、实用性及技巧性,其中也有部分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性、实用性及个人经验较为丰富,但理论讲解层面比较薄弱,以上问题在各大院校中长期存在,直接导致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发展缓慢。因此,高校要发展必需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投入,引进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前往高校就职,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专、兼职会计专业人员灵活就业模式,鼓励专职教师队伍进入企、事业单位进修会计专业实践业务能力,同时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业务骨干进入高校进行兼职工作,通过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直接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实际业务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及用心思考能力,更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
2.3 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会计学科考核机制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还是以理论考试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实践考试项目,所以现阶段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储备,普遍实践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能力偏差,个人整体综合能力较差。因此,为了完善现阶段会计专业的考核机制及测评方法,应按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考核指标。在日常学生考核中,应按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转化,对于课堂及课后作业回答的条理性及开拓性为考核指标;课外,应主要针对课本知识在实践应用的拓展能力,通过实践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及广度,同是养成学习总结的能力;实际应用的项目中,主要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现阶段相关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做为考核指标。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对个人的相关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相关报税系统操作能力、财务账目的分析、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坚持最后考核成绩需结合理论考试及实践考核成绩来判定,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型会计专业人才为重要衡量标准。
总之,现阶段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社会更加需要符合“互联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高校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社会调研,从而调整会计专业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去完善现阶段课程体系,使之更具实践应用性,结合实际应用去调整校内实践项目,建立起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考评体系,首先应从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入手,利用现阶段先进的网络通讯设备,多媒体及数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丰富教师队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更深、更广的知识讲解,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实际应用,为会计专业教学赢得更加广阔、更加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