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居住区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之症结及建议

2019-01-13刘宏岩

中国建材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老化老年人社区

刘宏岩

(山西省阳高县建筑设计室,山西 阳高 038100)

1 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家庭结构的转变以及养老机构欠完善,我国的养老模式在未来数十年依然还是以依托普适住宅为载体,提供相关养老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纵观我国养老地产的现状,尚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无论新老社区在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症结,归纳其如下:

1.1 强调以风格、构图为导向,弱化了功能需求

近年来,住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年轻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风格新颖别致,构图美轮美奂。但绝大多数缺乏对于构图元素后期使用可行性的深入推敲。尤其缺乏对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的深入调研,缺乏对老年人与户外环境互动关系的细究,使得一些设计作品形式上颇具审美,但在后期使用后却暴露出诸多适老化设计的细节问题。例如,有些老年人的活动场地的设置,未综合考虑日照通风等条件,没有顾及相邻楼栋间夹缝地带产生的“弄堂风”,以及高层楼栋下的“风洞效应”等极端气候给老年人户外活动带来的不适应性,还有的石材休憩座椅夏热冬凉,同时缺乏落叶乔木的郁闭度或没有遮阳挡雨和阻缓风的措施等。

1.2 适老化环境吸引力不足,欠缺有针对性的适老化考虑

近年来,由于地产开发过程中追求低成本、快节奏的逐利诉求,导致过多的建筑设计在短时间内仓促而成,难以保证后期使用的实效性。而户外环境的设计通常是整个规划设计的后期介入,并大多以满足年轻人上班便利、孩子择校的要求为出发点,仅仅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和功能形式,而忽视了知足老年人的梄身需求,无障碍设计环节薄弱,尤其缺乏有针对性的适老化设计环节。例如,有些活动场地布置在扰邻的位置,易引起邻里冲突,不利于邻里和谐关系的搭建;有的活动场地配建休憩设施匮乏,尤其缺乏基于老年人人体工学尺度的配建设施,导致适老化环境吸引力不足,不利于促进老年人休憩、休闲、聚集活动的发生。

1.3 缺乏规范有效的适老化体系引导

由于国内涉及到户外无障碍设计的规范相对零散,缺乏完善的数据参照,使得许多社区的户外设计虽有适老化考虑,但良莠不齐,不够系统规范。在无障碍系统方面缺乏覆盖性和衔接性,在交通照明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存在。例如,多数社区只在道路入口与小区入口处设置无障碍通路,未形成贯穿全园区的连续性的无障碍系统。同时,室内外空间转换的无障碍衔接也多存在问题。还有的活动场地与道路交通系统没有很好的无障碍衔接,造成易达性差,无法吸引老年人前往。还有的园区内夜间照明亮度不足,没有形成对场地和通行道路的连续带状照明,使得视障老年人傍晚的出行多遇不便。

2 我国老龄群体特征及活动需求分析

随着生命周期的递进,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五感能力逐渐衰减,医学的范畴里称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因此,老年人对户外活动场地的声、光、热、风环境,无障碍设施,舒适度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同时再加上社会地位的缺失,家庭联系的疏离,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易焦虑、易孤独、又怕打扰,并缺乏成就感,同时渴望被关怀。基于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安全、爱、自尊的需求尤为强烈。表现在社区生活中,他们更加渴望舒适、安全,渴望邻里交往与参与。综上,我们在户外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方面提出以下原则及建议。

3 原则及建议

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无障碍性、安全性、多样性与趣味性、易识别与可达性、舒适性与便利性、先进智能性与康养保健性。

3.1 无障碍性

无障碍设计就是基于老年人,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和行动特点而做出相应弥补和强化的特殊设计,以减少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中的障碍,为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提供支持,最大程度的鼓励他们发挥自主能力,并广泛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的无障碍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1 保证居住区楼栋室内外的无障碍衔接性和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衔接性,以及相关标识导视系统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住宅楼栋出入口的室内外无障碍衔接包括无障碍坡道及扶手的连续性和做过表面防滑处理的覆盖面等。社区出入口的无障碍衔接即社区内无障碍系统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无障碍衔接,包括下斜坡道的过渡、盲道引路径的衔接、台阶与无障碍坡道交界处高差的处理等。同时保证相关的标识导视系统的连贯性,是无障碍系统使用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包括合理的设置标识密度,规范的标识文字并斟酌色彩反差。

3.1.2 保证居住区内无障碍系统的覆盖性与连续性。结合居住区内主要步行道路系统,确立并完善覆盖全园区的无障碍通行系统,通过连接老年人活动频繁的空间、公共设施入口、住宅楼栋入口、小区入口等,满足老年人全园区的无障碍出行要求。

3.1.3 保证无障碍设施的规范性,即对社区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定性定量的细则要求,如建议室外无障碍坡道不应大于1/12,每上升0.75米或长度超过9米,则应设平台,平台深度大于1.5米;建议无障碍道旁植物或花槽应离开引路径450毫米-600毫米,并且通道应精良平坦等。

3.2 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外部环境的安全和心理感受的安全。即在外部环境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由于反应迟缓,行动受限而引起的各类意外发生的可能性,防止任何潜在危险造成的伤害,并有预判性的提前采用相应的设计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老年人户外活动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应采用围合感强的半封闭可控空间,并保证与其他空间的视线交流,以便于发生危险能急时被发现并救助,消除老年人的过度防卫感和焦虑感,照顾老年人心理上的安全感。

3.2.2 在户外设施的设计上,应符合老年人人体工效尺度,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刺激和相应的安全标识导示,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助力起坐以及助力平衡身体的需求,应重点关注户外设施的稳固性,并且设施边角应做成圆角形式,防止老年人摔倒磕碰引起的伤害。

3.2.3 在道路系统的设计上,应做到居住区内车行道路系统与步行道路系统分别设置。居住区应设地下停车场,可有效减少人车混行给老年人和儿童出行带来的安全隐患。

3.2.4 在地面铺装选择上,应注意选用平整、防滑、无反光、渗水性好,并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同时,铺装形式应避免切割过深、过大的极端防滑处理,避免给拐杖、轮椅的使用者带来绊倒的危险。

3.2.5 在绿植的配置上,应注意活动场地以及散步道周围不宜选择生长茂密、具有遮蔽性的植物,并保持与周围的视线交流,便于老年人发生意外时能被及时发现并救助,尤其为保护视障人士不宜选择“低生横枝”的植物。同时老年人对植物的文化寓意也极为敏感,比如禁忌过量的松柏。另外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周围也不得选择有毒带刺或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等。

3.2.6 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上,宜采用地景灯进行整体照明,高照明路灯作为辅助照明。避免光源直射眼睛的眩光照明,失能性眩光会严重影响到标识导向功能的使用,甚至会危及老人的安全。另外注意室内外转换空间的照明过渡,并应减少照明的死角,为老年人的夜晚出行提供安全支持。

3.2.7 在水景设计上,不宜选择靠近儿童游乐区的位置。如设置则应加设足够的安全防护设施,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2.8 在社区环境的管理上,使老年人感到被庇护而免受外界干扰,同时,又不能产生束缚感,并使他们保持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

3.3 多样性和趣味性

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社交取向、兴趣爱好的不同,对户外环境会产生多样性的需求。由此我们在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上,应进行统筹安排,合理的配置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活动空间,做到大小结合,动静分区,公共私密分区。做到既可聚会又方便独处,既有方寸景观又有开阔视野,既可遮阳纳凉又可享受日照,固定与移动户外家具兼备,普通座椅与轮椅预留空间相结合,道路系统远近匹配、迂回通达,以满足其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不同的植栽配置,铺装选择均可为多样化体验和需求提供支持,以此提高户外空间的吸引力和服务的有效性,并给老年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

3.4 易识别性与可达性

易识别性就是指感知上的明确性,即对活动空间的认知和方位的辨识。在活动空间的设计上,我们除了在平面形式和组织模式上体现出差异性,还应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易于老年人识别方向的设计。例如,在重要大型的活动场地和路口的位置设置一些颜色反差强烈、字体清晰明确的人性化标识导向,或利用道路选材的质感、色彩、形式等细节处理,增强老年人的方位感。

可达性包括活动的可达与视线的可达,即在空间的布局规划中,应将不同的活动空间和相关的配建设施合理串联,良好衔接。有的步行道路迂回漫长,则可在适当的位置增设有趣味性的小空间,作为老年人行走路线上的缓冲区域,可有效弱化到达目的活动空间的难度,减少行走产生的疲惫感。同时,各类活动空间之间应有显著的视线联系,既方便活者串场,又要避免相互干扰,便于老年人安全舒适地往返于各类活动空间之间。

3.5 舒适性和便利性

舒适性是指在社区空间和细节的设计上应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性,并从声、光、热、风环境以及无障碍老年人功效尺度等方面强化适老化环境的舒适性细节。

同时便利性也是舒适性的体现。例如,老年人出门时怕眩光和温度变化过大,而室内外入口空间的设计就是一个可以让老年人停下来适应户外声、光、热、风的变化而作临时逗留的缓冲空间。同时,户外活动场地夏季通风遮阳、冬季日照避风也是老年人户外活动舒适性的一个要求。我们可以利用现在成熟的日照分析软件Ecotect分析社区内各区域全年日照时长以及时段的情况,利用风环境分析软件Phoenics模拟通风环境,确定社区内各区域风力大小,并通过叠加冬夏日照充足和阴暗的区域,找出适合冬天夏天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并通过在活动场地东西两侧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提供夏季纳凉的树荫或设置遮阳飘板以及阻缓风墙等措施;而冬季则通过针叶植物、树篱等挡风,为老年人与儿童的活动场地营造一个更为理性,更为舒适的“微环境”。

再如,老年人与儿童的活动场地应结合设置为那些隔代育幼监护儿童的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提供便利。另外,在活动场地周围应配置足够的休憩座椅和储物空间,并预留电源插口,为老年人提供休憩储物用电的便利。同时,在大型的活动场地附近应设置公厕和饮水间,以满足老年人如厕、饮水的便利,消除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

3.6 先进智能性与康养保健性

依托互联网和自控技术的相关发展,通过集成先进智能的适老化专项技术打造更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例如急症呼救、安全定位、常态健康监测等。在康养保健方面,我们探索增加一定的疗养景观、疗养设施、种植功能区等元素,丰富居家养老社区户外活动环境的康养保健作用,以更为有趣的形式营造老年人的宜居环境。

4 结语

老年宜居环境的营造,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体现在居住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上,就是为现在的年轻人、健康者探索能够沿用到下一代使用的居住品质和适老化性能。由此,我们应将户外环境的生活内容和空间需求视为与户型优化、容积率同等重要的因素去考量,并在社区规划定位初期就开始做更多考虑。将前期风光定位、人车动线梳理、植物景观配置、标识照明设计等因素有机结合,将功能性与细节把控同时纳入场地设计,并在后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实现动态完善、实时维护。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从建筑领域作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设计,并努力营造具有当前实效性和未来前瞻性的老年宜居环境。

猜你喜欢

老化老年人社区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