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品质建造提升中国建造国际影响力
2019-01-13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中国工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投入之多,使我国的建设综合实力让世界刮目相看,但我国在总承包管理、工程品质等方面仍有不足。中国建筑业接下来要完成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变,为“中国建造”赢得世界口碑。
但目前作为“中国建造”主战场的建筑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最低价中标”影响正当竞争、降低了产品质量。由于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使得部分建筑业企业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势必会影响工程产品的品质。
其次是建筑工业化进程缓慢,仍需攻坚克难。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工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房建领域发展较早,部分企业已开展探索和实践,但由于设计与施工长年割裂,从全产业链来看,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输到施工,目前各个环节的衔接还不是很顺畅,大多数施工企业投入成本与产出不匹配。
最后是劳务工人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存在瓶颈。目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大量存在,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建设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偏低。这些都与建筑业逐步迈向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高精尖”的发展趋势不匹配,更无法满足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传霖建议:
中国的品质建造之路,需要国家、行业层面的引导和培育,尤其是国内建筑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首先,要充分做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调研,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城市规划部门严格把关,坚持放弃不合理、不合格的规划设计,立足区域长远规划。
其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建造技术。比如,加大力度推广和应用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建造。建筑工业化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目前欧美建筑工业化达75%,日本也能达到70%,中国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
第三,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建议由政府引导、社会搭台,搭建“校企合作、工企对接、政企互动”的三方合作模式,突出政府在建筑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导地位。
此外,政府采购项目中要建立“优质优价”的招投标机制。建议政府采购中建立“最优品质中标 ”制度,着力推进优质优价采购,引领建筑市场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变,为品质建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