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建模式探究
2019-01-12杜绍辉司庆洛常文浩
杜绍辉,司庆洛,常文浩
(江苏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001)
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体育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发展社区体育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一步.[1]200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提倡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为平台的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俱乐部成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形式,笔者在梳理近年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阶段性成果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社区俱乐部发展模式,旨在将“十九大”发展战略和“2030健康中国”指导纲要落到实处,让社区人民群众享受多元化、全方位的体育公共服务,缓解人民在体育领域的矛盾,是体育部门、高校教师、社区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组织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1 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内涵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最先提出“社区”概念,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共同联系、彼此交往和归属感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及活动区域.[2]社区体育这一用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学术界出现,多位专家从自身视角对社区体育进行了界定,概括大家共识,社区体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体育服务的形式作用于社区居民,依托社区及周边有形或无形的体育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培育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形式.而社区体育俱乐部又叫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城镇社区居民以共同的目的和兴趣为基础,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3]面对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结构简单、单一化、同质化的体育俱乐部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构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依据社区居民和设施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社区特色的俱乐部形象、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形式,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目标市场,从而引起目标市场的持续关注、支持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促进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实施.
2 发达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现状
发达国家主要以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推进大众体育、促进居民健康水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成熟,相关制度、管理都相对比较成熟,在政府宏观社会治理理念的改变背景下,进行过多次的政策调整.
2.1 俱乐部规模
主要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规模迥异,俱乐部会员规模从2000-40不等,美国俱乐部数量较少,但注册会员人数最多,多以上千人的超大型俱乐部的形式存在;英国俱乐部数量多,但平均人数仅为40多人;德国属于大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日本也主要是以小型俱乐部形式开展社区体育.[4]
2.2 资金来源
从资金来源来看,社区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比较丰富,呈现政府拨款、社会捐助、个人捐助、会费、比赛收入、广告收入及其他附属服务产业收入等多重来源组成形式,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当地政府对社区体育俱乐部均有资金投入,主要以当地政府扶持为主;英国资金来源最为多样化,并委托一些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运作,以低廉的会费尽可能惠及社区所有居民;德国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属于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主要以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向自主筹集资金为主的转变,会费不可或缺.[5]
2.3 场地资源
从场地资源来看,发达国家人均体育休闲面积较多,美国平均每1000人就拥有4000-8000 m2,包括儿童娱乐场、游泳池、野外活动区域、自行车道、健身步道、公园绿地等户外设施,也包含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高尔夫球等室外场地,充足的公共体育设施保证了户外运动的开展,能够供社区居民的锻炼.
2.4 政策和法规支持
政府有明文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居民开放,社区体育俱乐部有场地的优先使用权,同时法律强调任何人都有从事体育的权利,并会成立相关主管部门管理社区体育俱乐部,对其进行财政拨款、监督和引导各项工作.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的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是社区体育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机构,英格兰体育理事会(Sport England)是具体的实施机构,推出了社区体育俱乐部认证制度(Clubmark)规范俱乐部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与反馈的有机结合,教育、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体育组织紧密合作的形式开展社区体育俱乐部,尽管英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但仍然存在财政紧张的现象.为了缓解俱乐部的财政压力,当地政府还鼓励俱乐部申请为慈善机构享受出台的多种财政优惠政策.[6]
3 我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瓶颈
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社区的规模和人数也逐渐增长,自2004年开始全国第一批25家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已经走过13年历程,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有完善和上升的空间.目前主要包括4种组织形式:一是社区与学校体育合作的模式,二是公共体育场馆市场运作模式,三是社区综合性体育俱乐部模式,四是经营性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模式.面临着供给和资源的有限性、生存环境的竞争性、居民健身需求多样性的挑战,俱乐部运作中呈现最突出的问题是:(1)社区体育俱乐部缺乏市场定位,只是自发的、潜意识地进行定位,提供服务产品和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推广效果.(2)专职管理和运作人员匮乏.兼职人员较多,造成组织与管理功能失效,体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场馆全面开放维修和管理成本较大,工作职能和范围逐渐萎缩.(3)俱乐部项目单一、参与人群面窄.并未根据当地居民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锻炼人群大多以46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呈松散性和自主性,缺乏锻炼氛围,(4)过分依靠政府财政,市场运作能力,自主筹资途径少,俱乐部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
4 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组建模式探究
4.1 明确俱乐部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
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应该属于公益性质的非盈利性组织,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体育服务产业链条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了解俱乐部的服务特性,明确服务目标主体,把握目标主体的体育需求,从价格定位、品牌目标、服务属性、宣传渠道等方面定位和包装服务产品,建立自身特有的优势,同时切记盲目冒进和急于求成,逐步完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
表1 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市场和服务定位
4.2 培育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管理和运作团队
俱乐部理事会成员均来自街道、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但具备体育专业背景的人不到20%.[7]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管理团队是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条件.加大引进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管理人员参与综合型社区俱乐部的管理,同时积极鼓励在职的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扩充自身经营管理知识库,提升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完善俱乐部人才的引进、评价、管理工作,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起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和供应体系.
4.3 提升服务项目的时尚化和运动种类的多样化
由于受到体育资源和供给主体的限制,社区俱乐部的运动项目和服务目标趋向于中老年全体,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会抑制居民的参与意愿和支持热情.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应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提升服务质量作为发展命脉,树立多元化的体育服务理念,实现运动项目和服务的多样化和时尚化,不能只是停留在运动强度小、运动量少的拳类、健身操、养生运动项目,还应开设滑板、轮滑、跑酷、街舞、跆拳道等新鲜的运动项目,进一步吸引青少年的参与是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基础.
4.4 加强自治化管理促进俱乐部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
大多数社区体育俱乐部仍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附属于政府部门,属于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缺乏自治化管理.[7]鼓励俱乐部的自治化管理是俱乐部根植社区,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首先理顺俱乐部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如:俱乐部管理层、社区街道、学校、体育局、教育局、财政、税务、司法、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理应下放权利,从宏观层面指导、扶持、监督和规范综合性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过程,给予政策、资金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不直接干预俱乐部的具体经营和管理.其次俱乐部根据科学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进行专业化的市场运作,除了规划好体育赛事,创建社区品牌活动,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健康咨询等外,还可以积极开拓其他经营项目,如与社会组织或者企业团体合作,开设酒吧、商店、娱乐休闲综合体等,走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确保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资金来源的稳定.
5 结论与建议
顺应党的“十九大”有关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指示精神,体育领域也在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和供给侧不平衡、不广泛之间的矛盾,社区体育俱乐部就是基层开展群众体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借鉴发达国家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策略:(1)明确俱乐部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2)培育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管理和运作团队;(3)提升服务项目的时尚化和运动种类的多样化;(4)加强自治化管理促进俱乐部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一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所带来的瓶颈现象,深化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