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几点看法

2019-01-12付嘉欣

魅力中国 2019年49期
关键词:历史剧杨修新编

付嘉欣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00)

自20世纪中期,大力提倡推广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以来,在“三并举”工作的指导下,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发展一直都是齐头并进的,尤其是新编历史剧更是厚积薄发,它以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的劲头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越了传统戏和现代戏,成为了“三并举”政策推广以来最大的“受益者”。新时期以来的新编历史剧曾经一度达到过高峰,新编历史剧作为“三并举”的一种题材的类别,它身上蕴含的展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是不能被忽视的。对于传统戏而言,新编历史剧是现代人运用戏曲程式化手段去展现古代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一次创新,所以在新时期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上秉持着守正创新的基本创作原则,坚守着戏曲艺术的本质,站在今天的角度通过当代思维从人性出发去挖掘那些蕴含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人物深邃复杂、多层面的精神世界。

新编历史剧前期大多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的审美导向,服务于政治,甚至上升到形而上学的范畴,20世纪5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新编历史剧应当是京剧《海瑞罢官》,它在刻画海瑞这个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它的出现带有非常强烈的讽刺性,所以在当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逐渐感受到了新编历史剧的现实意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借古喻今或者是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传统文化中的意,探讨了很多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这是新编历史剧的在早期的时候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编历史剧虽然主要关注的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人物,但是在主题立意的开掘上则更加侧重从历史的角度描写人类共同的人性,这样的变化使得新编历史剧在当今更易贴近群众。众所周知,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可如果只是这样因为讲述了丞相与谋士之间猜忌的故事从而迎合当时时代的喜好,那么到了社会环境有所变化的当下,再次上演《曹操与杨修》时,我们就要重新去思考这个戏上演的现实意义了。也就是如今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再来看这个戏,从中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其实抛开君臣关系这一层社会意义而言,以最单纯地眼光来看,曹操与杨修他们两人也只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的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才华,可同样也有弱点,性格决定命运。只不过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性格上的弱点在历史的舞台上被夸张被放大了,才有了这样悲剧的故事。还记得那一幕月下谈心,字字锥心,正应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令人叹惋。

可同样是新编历史剧描写君臣关系的月下谈心,《贞观盛世》的结局却完全不同,它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君臣关系。创作者借古喻今,不禁让我们去思考,以史为镜放眼当下,扪心自问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世间的纷扰之中,而在这个世界里的你,是曹操还是杨修?是魏征还是李世民呢?回归到京剧《曹操与杨修》中来,作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编历史剧的一个高峰,在题材、二度创作以及舞台样式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下面我就以京剧《曹操与杨修》为例简要地谈一下对于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几点看法。

一、新编历史剧的题材

新编历史剧主要表现的是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题材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具体是指清朝及清朝以前的年代,因为距今历史久远,无法与大众产生共鸣。于是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重点就落在一个“新”字上,如果不出新就成了传统戏整理与改编,所以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中,如何抓住时代的命脉,把握住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所想,抒发大众心声,则是新编这两个字的核心内涵。而京剧《曹操与杨修》就抓住了时机,紧紧围绕着曹操与杨修这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君臣关系,以新的角度出发去展现曹操与杨修的人格特征、情感契合包括价值认同,从内而外建立起了一道通达观众心中的桥梁。当时这个戏的诞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雄心勃勃的知识分子犹如戏里的杨修一样处在重新审视自我价值的一个时期,因此该剧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极大的共鸣。

二、新编历史剧的二度创作

新编历史剧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戏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虽然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是我们展现的角度和方面是和传统戏中完全不同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新编历史剧是不真实的,是胡编乱造的人物形象,新编历史剧在二度创作上,通过深入挖掘特定历史事件下的历史人物身上的不同侧面,撕掉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固有标签,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京剧《曹操与杨修》中,就打破了人们对于曹操一贯老奸巨猾的印象,在曹操与杨修这对人物关系中,深刻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多个侧面。曹操那段“意识流”闪回的艺术手法,就吸收了借鉴了电影的艺术形式,把曹操多疑的性格深化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效化用了传统的戏曲程式,又达到了刻画人物心理的戏剧目的。充分展示曹操内心的幻觉、冲突、痛苦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出来。此外,在化妆上,京剧《曹操与杨修》也有一定的突破,在曹操的脸谱上就进行了新的创新,脸谱在揭示人物性格方面得到了延续与深入,不是一味的恪守传统,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去找扮相,根据人物的特点去设计脸谱。

三、新编历史剧的舞台样式

舞台样式就是定调子,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它主要指的是在戏剧演出运用怎样的舞台叙述方式以及舞台呈现去构成一个完整的舞台作品的概念。其中还包括很多部分,例如,舞美样式、表演样式、文学样式以及音乐样式等等各个部分,下面我们就简单的谈一下新编历史剧中的舞美样式和表演样式。

(一)舞美样式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艺术思潮大量地涌入,很多文化科技与我们古老的传统艺术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在这个时期,“一桌二椅”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的舞美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出现的最能具有代表性舞美样式的应该就是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中性平台”了。自由流动的“中性平台”在突破“一桌二椅”的传统,不仅没有阻碍演员的表演,反而让戏曲的虚拟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环境更自由,更有利于表现多重时空环境。“中性平台”有层次性强和流动性大的特点,它强化了传统戏曲程式舞台调度中比较少涉及到的纵深调度,使舞台画面更富有层次性。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舞美在按照戏曲舞台时空灵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灯光和大平台来表现时空的分割,例如,杨修与三个商人周旋一场戏中,就将灯光和平台的结合使用,在扩大了舞台的空间的同时还刻画了三组不同的人物心理,使得演员表演更加自如,舞台呈现更加多样化。

但是在近几年的新编历史剧创作中,这种舞台上的自由却越来越少见,坚守戏曲时空灵动性的美学原则逐渐脱离了大众的视野,反之,照搬写实主义,过分追求舞台的华丽堆砌的情况日益明显,有些甚至阻碍了演员的表演,这种现象仍是值得我们注意。

(二)表演样式

传统的戏曲表演程式,本就是经过提炼、美化、夸张、变形后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程式化表演。但是新编历史剧与传统戏和现代戏都有所不同。新编历史剧既不能照搬传统戏的表演样式,失去了体现剧作深刻的思想性;也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手段而废弃戏曲的“四功五法”,变成话剧的古装戏。

新编历史剧的表演样式要在既要有戏曲的技艺美的基础上,注重戏曲传统美学品质和话剧艺术手法的合理把握以及剧种的风格感。京剧《曹操与杨修》在表演就在突破戏曲固有行当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很多其他流派甚至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保持京剧本色的同时给予了观众很多的新鲜感和真实感。尤其是在“曹操误杀孔文岱”这一事件之后,随着杨修内心性格的发展以及与曹操之间关系的转变,杨修在表演上由前半场的内敛自如转而更加外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演层次分明,既不离戏曲“四功五法”的本质又能够从人物性格出发展现复杂人物的多层心理变化。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作为创作者面对新编历史剧我们需要关注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关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关注历史中有较大历史影响的历史事件,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对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再思考,从而进行新编历史剧创作,赋予历史故事以更多的现代意义及思考,这才能够通过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架起一座由历史通达现代的桥梁。创作者在创作新编历史剧时便是应当寄希望于后人从古人的身上折射到自身,不要重蹈覆辙,意图站在历史的长流中,以古人的前车之鉴警醒吾辈后人,站在宏观的角度透视当代人的现象和社会现象。

其次就是如何用今人的观点去表达历史,提取什么样的历史价值传递于当代,如何让历史剧与当代人的生活发生关联,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放在我们创作新编历史剧上同样适用。

仔细想来,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又何尝不是历史阶段的又一重复呢,对于未来而言,我们终将成为历史,而创作新编历史剧的任务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宏观的视角俯览人事兴衰,探究纵跨古今的深刻人性。所以,对于戏曲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方向,还是要秉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剧发掘出历史人物美好的东西,向观众们展现传达那些通达古今蕴含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历史剧杨修新编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新编报到等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真正的聪明人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杨修解字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浅谈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