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2019-01-12张国辉
张国辉
(四川省大英中学,四川 遂宁 629300)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极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学科,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由于相对较为枯燥,以至于成为了不太受欢迎的学科,因此,学生在上课时就表现的积极性不足。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却没有学生举手回答的尴尬情景,这真的是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以至于没有学生答得上来么?还是仅仅是学生们都很害羞,都不敢举手?我承认可能这两个原因确实占了一部分,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如果是经常性、大规模的产生此种情形,那可能我们就要从其他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了。我们先应当正视此问题,看到并接受当前在学生身上出现的现象,然后看到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就像我前面提到过的诸多因素,而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措施解决此问题,我将在后文详述。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思想政治应当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起码应当比同为文综的其他两门学科生活化得多,但这是我们成年人的看法,事实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课堂上所学的诸多实用知识,可以说是毫无体验。举例来说,经济生活里面的各种税费的算法,政治生活里的我国各种政治制度,文化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伟大理论,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也极其有用的知识,或者说这些是常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那些知识就像在天边一样遥远,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也是导致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事实上,此问题和上一个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同一个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
(三)学生知识接受效果差
这个问题是前面两个问题的补充,或者说,这个问题的产生,基本是由前两个问题间接导致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晦涩,脱离生活,所以导致学生们很难学,积极性不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在充电的时候会遇到转化率的问题,我们所消耗的电能,有多少是能转变成化学能充到电池里面去的呢?这个所消耗电能和实际所充电能的比率,就叫转化率,两者之间的区别越小,则转化率越高。我们要如何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转化率”?如何让我们的“所教”,真正变成学生们的“所学”?如何真正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探讨
上面所说的问题,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方法其实蛮多,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当然就是采取各种强制措施,强迫学生们去学习,但这种方法毕竟不值得提倡,所以我们今天谈到的是另一个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一)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什么叫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教学活动,学生才是主体,其他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到知识而存在的,包括我们教师。所以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别人逼他去学习的,而应当是他自己自觉的活动,一个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教师、辅导资料、补习班等等所有他可以利用的东西,加强自己的学习。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学生进学校的最开始,就要让他们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给他们明确在这门课上,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他们的收获和成果,都只与他们自己有关。明确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小手段,加强学生们的这种意识,比如我们可以设立小组,加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成员的合作,必要的话还可以提供奖品,促进这种习惯的养成。这种类似的小手段还有很多,我们不必拘泥于形式,以实际情况为准,只要最后能达到效果,都是可以接受并实施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主体意识
前面我们说到,政治本应当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生们不理解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当然不会重视,我们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很简单,只需要让他们用起来就行了,就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什么各种税率,什么政府职能,什么马列思想,其实都是可以用起来的,而且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举例子的那种练习式的“用”,而是真正的实际作用,我们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实践操作。比如学生可以亲自去村委会、居委会体验一下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可以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采取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如此,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所接触的是一门如此实用的学科,就会真正以教育主体的身份来学习,这个意识有了,积极性也就有了。
(三)由重“教”到重“学”,提高学生接受效果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想一想“教育”,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让下一代学到东西,让我们的学生学到东西,所以,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学校,或者更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但一直以来,因为学生一直处于绝对弱势状态,导致这些关系完全反过来了,毕竟铁打的教师流水的学生,我们打心眼里认为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种想法错了吗?当然没有,但它太片面,以至于导致我们只看到自己的“教”,而看不到学生的“学”,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都太重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忘了把学生的接受程度放在心上,最重要的,这种方式会给学生一个“我学不好都是怪教师”的心理暗示,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松懈的借口。所以说了这么多,这一部分我们实际上最应当做的,是改变心态,不仅仅是我们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态,就像之前一再强调的,加强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过程由自己实施,结果由自己负责。
总之,学生主体地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应当不仅仅是此科目上的,甚至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它会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小过好自己的人生,审慎地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责任。而这种影响,我想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都会是一种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