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教与学的互动策略

2019-01-12张蒙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欣赏课教与学音乐作品

◎张蒙

一、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打造教与学的互动氛围

(一)创设师生互动语言情境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教师所讲述的语言具有思想性、对比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首先,语言的思想性特征。语言的思想性是指教师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与音乐作品融合起来,让学生加以自己的理解,建立音乐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如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这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作为实例融入到欣赏课堂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思潮,从而深入体会这首歌所传达的爱国主题。在此情况下,学生会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与教师形成语言上的互动。

其次,语言的对比性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经常会涉及作品与作品之间、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对比,这样差异化的对比能够为学生创造兴趣点,调动他们的已有音乐知识基础,使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迫切需要新的知识进行补充。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一作品时,音乐教师可以将之与学生之前学过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起来,将阿炳和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对比讲解,他们都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作品中皆是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样的语言对比,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最后,语言的文学性特征。语言的文学性是指在音乐欣赏中穿插中外文学作品的讲解。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名作《1812年序曲》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列宁的名言“面包会有的”,学生会自然而然接下一句“一切都会有的”,在师生互动的欢乐氛围下,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剖析作品,达到提升其音乐鉴赏力的效果。

(二)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趣味故事创设的目的旨在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或创作者的生平事迹编写故事情节,这样能够引人入胜,起到情感衔接的作用,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具有童话色彩和叙事类的音乐作品鉴赏过程中。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这一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这样的情境下,师生之间形成高度融合的关系,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会非常显著。

二、设置课内外任务,营造教与学的互动空间

(一)课内任务的设置

课内任务的设置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形成需要与被需要的稳定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需要,学生享受教师提供的需要,教师作为服务者而存在,学生完成显性的任务,从而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机制。如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生动的教学环节、趣味性的教学手段等,皆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空间,使其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付诸语言,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激起他们的表达欲,使其自然而然进行课堂生成,实现教与学的课堂互动。

(二)课外任务的设置

任务驱动法的两大特征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音乐欣赏课的学习目标、参与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获取过程进行点拨和监督,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商讨关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1+x的发展。这里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一方面与多方面的发展,在一个领域有所造诣的同时,能够对其他领域也略有了解;其二,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以音乐作品为中心,为课堂补充课外相关知识,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教师在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欣赏课的特点和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其创设生动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丰富欣赏课的内容,从而为教与学的互动提供更多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实现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欣赏课教与学音乐作品
楷书的教与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