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从表现手法入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

2019-01-12吕锡霞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托物对偶言志

◎吕锡霞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有用典、联想和想象、衬托和烘托、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描写、对比、对偶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手法中去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形成高雅的美学审美意识。

一、用典

古诗词作品中,诗人常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名人故事表情感、立场,引用前人的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走出文本之外。历史典故生动有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诱因,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人物事迹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一句就是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以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从典故中去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对人才的赏析以及拥有远大抱负的思想感情。

二、联想和想象

作为艺术审美活动之一的诗词鉴赏离不开想象,联想与想象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蕴含丰富的含义,想象和联想是古诗词的翅膀,引领着读者感受诗词的美。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通过想象将来重逢的欢乐情景,追忆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和联想作者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孤独情态,从而去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渲染和烘托

在古典诗歌中,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古诗词中常用渲染和烘托的手法去表达情感。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秉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教学时,通过幻灯出示芦苇苍茫的图片,再加以古典音乐的配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通过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的渲染,烘托出深秋凄凉的气氛,表现了主人公在当时所在的苍茫清冷的环境中那种寂寞、惆怅的心境。

四、象征

象征也是古诗词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是把抽象的物象以一种具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让读者更加有画面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得文章意境更加深远,日后回想起来可以无限回味。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月亮的象征文化。在古诗词中,月亮常常用来代表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或是对人生的思考,通常这种思考是带有诗人主观感受的。以此为背景,高悬于空的圆月就与诗人孤寂的心灵形成共鸣。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通过象征手法的鉴赏,去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诗人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作者与亲人分别七年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祝福,体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五、托物言志

古典诗词中为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经常也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寄意于物,一般作者会运用象征与起兴的方式,对客观存在的某个事物进行具象化描述,以此来展现作者本人思想感情的,烘托诗词主旨的一种方法。龚自珍的经典名作《己亥杂诗》便是运用了这种方式,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升华了主题,点名了本诗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并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挖掘。这两句尽管表面上描述的是“落花”,但其实是以“落花”代替自己,意为自己就如同一朵落花,虽然离开了京师,但他并非无情,他的忠心依然在京城,还在朝廷无私奉献、发挥自我余热的可贵信念。

六、情景交融

王国维说:“昔人轮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古诗歌独特的意境美,读者从情景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情趣、胸怀、抱负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引导学生鉴赏诗句的情景美,徐徐的春风吹来,让人沉醉其中,此时从远方飘来一曲笛音,笛声在春风的流动中,传遍了洛阳城的各个角落。借此,作者主要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份乡愁随着笛音已经传至整个洛阳。

七、对比

对比手法也常常出现中国的古诗词之中。同样是一件事物,既可以爱也可以恨;既有令人欢喜幸福的一面,也有令人十分厌恶的一面。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仅仅是人的心情不同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这两者也恰恰构成了对比,也会引起读者的强烈感受。例如陆游《ト算子·咏梅》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断桥梅花,不怕风雪,无惧黄昏,不怕寂寞,也无意与春天众花争奇斗艳。但是,她所追求的是凌寒独自开,在严酷的季节里任群芳嫉妒,即便是成为尘泥,也还保持自己的香气,显示了没有傲气只有傲骨的独特品格。

八、对偶

对偶是古诗体中最明显的表现手法。对偶指的是诗句的字数完全或基本相同,结构也是采用同一种形式,诗句同一个位置的词组为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对偶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句式更为整齐,视觉上较为美观,音律押韵,便于人们朗读和背诵。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对偶的词语进行鉴赏,理解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 衬托出“两岸阔”之大景,极富神韵,从而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色,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九、动静结合

在古诗词中,经常通过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相结合的描写,使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学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应该引导学生从颔联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动静结合的句子中去鉴赏品味静景;引导学生鉴赏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理解作者通过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的动态景色,体会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结语

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很丰富,初中生的年龄注定了其人生阅历还较为浅薄,在理解古诗词时,容易被表现所迷惑。若古诗词教学只是蜻蜓点水,那么安排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就无从体现。所以,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表现手法,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学习,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涵义,进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促使个人的综合能力上升到新的层次。

猜你喜欢

托物对偶言志
言志为本
对偶τ-Rickart模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物”绘人生“吟”新篇—艺术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
竹 石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