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文化让社团建设更出彩
2019-01-12范亚勤
◎范亚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调研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热潮。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走向企业就业,职业学校承担着企业员工最基础的培训工作,是专业技能的孵化基地,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的责任与义务。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应用于社团建设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最直接体现。
一、其他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缺乏吸引力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组织。在学生的心目中,社团是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方,是表现自我个性的去处。我校的多个社团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成员有着共同爱好,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让社团的各项工作开展都非常顺利。可是在一段时间后,因为社团宣传不到位,活动主题不突出,活动内容单一化、形式化,学生无法展现其个性等原因,使成员对社团活动没有了新鲜感,社团吸引力随之而下降,成员不再积极参加社团的活动,有的成员甚至直接退出社团,社团活动呈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成员缺乏归属感
社团是群众性组织,有着与正式组织(如学生会)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讲,社团组织相对松散,成员拥有极大的进出自由,社团对成员的约束力不高,成员在参加活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或盲从性。以我校摄影社团为例,新成员大多对社团活动目的、社团章程等不了解,主要跟随老成员参与到社团的各项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成员对摄影技术的学习热情逐步消退,对社团的期望值降低,成员在社团中找不到归属感。
(三)成员缺乏成功体验
大多数社团的活动是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的。例如,在象棋社团活动中,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大多为象棋爱好者,已经具备了下象棋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社团活动中,各成员间除了比赛外,几乎没有其他交流方式,对于个别象棋盲来说,无法在社团中学习到下象棋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无法体验到成功,只能无奈地退出社团。
(四)社团缺乏专业内涵
学生社团一般分为公益服务类、专业学术类、体育健身类以及艺术兴趣类等四个大的部分,在中职学校,社团大多为如足球社、篮球社、广播社、合唱社、舞蹈社等体育健身和艺术兴趣类社团,这类社团的生命力较强,但是没有任何的专业背景,无法让学生在社团中实践其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专业背景的社团不能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相匹配,无法体现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
二、非遗项目社团的独特性
(一)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
学生社团不仅是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团体,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块重要前沿阵地,学校通过团委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有效性管理,把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充分地调动起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叫作非遗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遗文化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我国历史以及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非遗文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我国各个民族的智慧。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所依靠的就是“人”的力量,“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人的精神就是立足大地,仰望星空……保持住自己的根。”
因此,将优秀的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引入中职学校的社团建设中,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直接体验非遗,加强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成为课改的实验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是现今职业学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我校在2016 年开始组建了一批非遗项目社团,这类社团的共同特点是将本土非遗文化与学校专业相结合,聘请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共同来做社团的指导教师,使非遗项目社团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验田。
以我校“馨悦”常熟花边DIY 社团为例,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首先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常熟花边的各种针法,并将针法运用于手帕、杯垫、胸针、笔袋等小物件上,让学生直接体验常熟花边这一江苏省非遗项目的制作方法及其魅力所在;接着,在服装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指导下,在传承和创新常熟花边技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出休闲装、旗袍、晚礼服等系列服装,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让本土非遗文化重放异彩的同时,该社团获得“苏州市明星社团”的称号。
在社团这块实验田中,教师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开拓教学视野,增强利用本土非遗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可以增加接触本土非遗文化的机会,强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具备生活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及能力;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与学校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专业课程资源库,促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形成具有明晰的本地特色专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是以一种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参加的各项活动(包括社团活动)等都是为他们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团的小天地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会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可以开展创造性活动,增长创造的才干,张扬个性,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非遗项目社团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以职业为依托,在传承和创新的理念下开展社团活动,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向外拓展以及延伸,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有效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团的成员来自相同的专业,但是其年龄、班级各不相同,社团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主动交流与分析,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结语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特征,发挥社团自身的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实现知识与观念的传播。
本土非遗文化的注入让社团的生命力大大增强,社团活动具有更加鲜明的主题。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将主题分解、细化、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各种知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解的各种手段、途径和方法等,进而充分发挥出社团的教育教学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非遗项目社团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因其浓厚的专业背景,可直接与相关企业联系,获取一定的资源,社团成为学生走向企业、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服务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