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践探索及未来展望——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2019-01-12冯江周春涛马红霞魏晓明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吉林国际化

冯江,周春涛,马红霞,魏晓明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水平创新成果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农业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和内涵,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对农业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的农业人才、科学、技术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单位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活动相结合的一个包罗万象的错综复杂的过程[2]。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农业高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克服各种困难,抓住难得机遇,推进国际化步伐,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再一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路径[3]。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综合实力。中国农业高校要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办学的重要职责,要充分认识国际化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置身于世界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审视办学现状,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实力[4]。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展现时代担当,实现时代价值。

(二) 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提升高等农业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业高校国际化建设起步较晚、认识不够充分、定位不够准确,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化水平不高,对国际化的认识不到位,办学国际化的支撑条件不强,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1. 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学校整体发展要求还不相符

虽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整体状态和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在校国际学生数量偏低,专职教师中有过一年以上出国进修经历的人数偏少,来校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较少,与国(境)外友好院校及机构开展的实质性合作不多,在校学生出国(境)学习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较低,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及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2. 对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

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特征,是日益开放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是一所高校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不竭动力。从目前工作看,基层学院作为办学主体对教育国际化在创建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战略意义还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基层学院没有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角度主动制定和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更没有形成国际化办学的合力,严重制约了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整体开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3. 办学能力对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支撑还不够强

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对外交往能力是由其综合办学能力所决定的。从衡量教育国际化的三个重要指标来看,一是通用性,各学科专业在国际通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欠缺,尚处于初级阶段;二是交流性,管理队伍及专业师资队伍在外语水平、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学生教育的长远发展;三是开放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是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目前,校园内国际化的学术氛围比较淡薄,对外开放不充分。同时,在硬件平台及软环境建设上,与高水平的教育国际化要求不相适应。

4. 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仅靠学校的外事工作部门和国际交流学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处理好学校整体与基层办学单位的关系,必须突出基层学院及科研平台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各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避免表面风风火火,而实质交流很少;学校四处出击,基层学院按兵不动的被动局面。需要建立起校院两级联动、实质项目拉动、主要领导负责、指标体系明确、奖优促劣并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新机制,做到有抓手、有落实、有推进、有提高,切实提升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 推进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现实探索

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为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多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找准位置,弥补短板,做出贡献,彰显价值。

(一) 秉承厚重办学理念,夯实国际化办学基础

1948年,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局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吉林农业大学孕育而生。在70年的奋斗中,吉林农业大学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扎扎实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现已发展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吉林农大是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吉林省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现有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70余个。

吉林农业大学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先后与26个国家的81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吉林农大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是首批承建农业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与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可以说,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吉林农业大学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条件和能力不断提升。吉林农大不仅把论文写在了吉林省乃至中国的大地上,而且正浓墨重彩地写在了非洲和更广阔的土地上。

(二) 对接国家开放战略,承担国际合作任务

根据多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吉林农业大学积极思考和谋划开放办学,确定工作思路,主动承担国家对外合作项目,用自己生动的办学实践,走出了一条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加快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的特色之路。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1. 紧紧围绕南南合作,全面推进与非合作

长期以来,中非双方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吉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投身于对非合作中,与赞比亚大学、南非农林渔业部等5个南部非洲大学以及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增加新的合作伙伴。

2015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赞比亚总统伦古举行会谈时强调,要发挥中国在赞比亚业已建立的农业示范中心“孵化器”作用,深化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等领域互利合作。2015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中国树立“南南合作”的典范 赞比亚:中国农业技术惠及赞比亚人》为题,对吉林农业大学承建的中国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报道。

吉林农业大学在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过程中与赞比亚大学结下了深厚友谊。2008年12月,与赞比亚大学签署校际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多年来,两校在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吉林农大与南非农林渔业部、开普敦半岛科技大学、莱索托国立大学均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依托与南非农林渔业部的良好合作,连续两年申报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

2. 紧紧围绕亲诚惠容,积极开展援外培训工作

多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响应国家开放战略,以促进中外农业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目标,紧紧围绕亲诚惠容,认真开展援外培训工作。

自2006年首次承办商务部主办的援外培训工作以来,培训内容逐渐拓展,培训规模迅速扩大。吉林农业大学先后承办了由国家商务部、科技部主办的24期的境内和境外援外培训任务,涉及畜禽高效生产、动物疫病防治、农牧业发展、集约化牧业管理等8个农业相关领域,培训了来自74个发展中国家的660名农牧业官员和技术人员。绝大多数参加培训的学员回国后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成为该国家农业发展领域的中坚力量。

3. 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拓展合作交流空间

吉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力拓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空间。作为理事成员单位,吉林农大紧密依托“2个联盟”,即“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和“绿色非洲农业发展科研中心”联盟,积极与国内40所农林院校、28个“一带一路”沿线和南南合作国家的30所高等农林院校联合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着力推动在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政策沟通、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了农业教育与科技发展。

三、 加强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能力的内部实践

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建设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优化国际学生教育培养体系,锤炼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拓展优质国际化办学资源,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 建设高端国际合作平台

吉林农业大学依托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打造高端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与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项目,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教育部“农业现代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项目,教育部丝路基金—吉赞海外学院项目,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计划项目,商务部中国援建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项目,商务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等,吉林农大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日本、南非等国家建立了高端国际合作平台。

其中,“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支持的“菌类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引进了国际著名菌物学家、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长T. D. Murray教授和9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术骨干,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构建了菌物资源、优质高效种质资源、高产优质技术体系,搭建的高端国际合作平台将向全国开放。

(二) 优化国际学生教育培养体系

吉林农业大学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学生教育,不断优化国际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较早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招收国际学生以来,生源质量不断优化,已实现生源国由东北亚向亚非拉拓展,进而延伸至北美欧的发展目标,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年招生规模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50%,现有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的在校国际学生300余人。吉林农大学科分布更趋合理,在校国际学生分布在10个基层学院的41个学科专业中,覆盖了全部优势特色学科。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已从最初的本科生教育发展到短期交流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5个层次类别。吉林农大还建立了以中国政府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等多类别项目为支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体,非学历教育为补充,农业领域专业技术教育与中国文化体验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生教育体系。

(三) 锤炼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

吉林农业大学服务国家开放战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带动了教师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实施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留学、地方合作、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国家和省外专局等项目及校际交流平台为依托的“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积极推动教师出国深造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

“十二五”以来,在人才派出方面,吉林农业大学共有教学、科研及管理骨干634人次到海外以各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有70名教师获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在人才引进方面,吉林农大邀请了45名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合作研究。其中,由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邀请的原日本菌物学会理事长柿岛真教授取得的科研成果丰硕,成功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项目”。

(四) 拓展优质国际化办学资源

本着“积极鼓励、畅通渠道、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原则,以开拓国际视野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吉林农大主动对接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院校,积极推动在校学生赴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吉林农业大学与美国、意大利、波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十余所高校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为在校学生开辟了双学位培养、课程交换、学分互认和毕业直升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出国、出境留学及合作办学项目。

2012年6月,吉林农业大学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该项目在授课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考核等环节积极借鉴欧洲先进理念和方法,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目前,已经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2017年年底,吉林农业大学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2018年,已经有优秀的本科生获得项目资助,赴意大利、波兰等国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

四、 助力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未来展望

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是吉林农业大学根据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的到建校100年时的奋斗目标。高水平农业大学一定要有国际化内涵,在发展建设中必须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5],中国农业高校只有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交流,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因此,持续推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对于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站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宽广境界。因此,中国的农业高校别无选择,要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拓展开放办学空间,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不断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对外合作的能力与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 努力走出农业高校特色国际化办学道路

地方农业高校要想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有所作为,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必须具有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优势取得发展,凭借特色取得胜利。要紧紧抓住农业合作是许多国家共同而紧迫的需求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主动对接和承担国家对外合作交流中的重大项目,积极搭建高端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开放办学的持续发展,使特色国际化办学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成果越来越扎实。

(三) 全面推进国际知名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人才、资金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6],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对农业高校的师生和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良性流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农业大学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就要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把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为实现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的发展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抓住机遇,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着与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在共同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进程中展现风采、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吉林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吉林卷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