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四平戏老戏新作《九龙阁》创作有感
2019-01-12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 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笔者有幸受政和县文化馆的邀请,参与创作复排四平戏《九龙阁》,主创一行人就复排的相关事宜与当地领导和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和调研,从剧本创作、艺术构思、曲牌和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重新创作,以使四平戏能够吸引多层次年龄段的观众,进而把四平戏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一、四平戏的活态性现状
(一)传承性的祭祀演出——庙会盛事
在戏曲学术界被认为已经消亡的四平戏剧种,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由于地处偏僻,这个剧种以最原始的姿态保留至今。这种宗教与民俗融合的庙会活动,数百年来已成为一种历史纪念性的仪式活动,也是姓氏族群间相互联络沟通的桥梁,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已远远超出演戏本身。
(二)坚守方寸之地的张姓族人——政和四平戏剧团
四平戏剧团演员是清一色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有的依季节性的收成情况,在农闲时聚在一起唱戏,参加村里的庙会祭祀活动。四平戏也因为张姓族人的宗教活动而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如今团里年纪最大的77岁,至今还能上台唱戏。
在政和县文化馆的帮扶下,剧团可喜地加入了新鲜血液,剧团几名老师傅利用晚上的时间集中训练了部分学生,长达半年之久,经过考核,有14名学员正式加入四平戏剧团,其中13名女性、1名男性,年龄最大的45岁,年纪最小的也已31岁。无论如何,因为新成员的加入,四平腔又唱响在杨源村的上空。
(三)失而复得的传承性活动场地——四平戏展演中心
2018年底,喜闻杨源村新建了四平戏展演中心,四平戏剧团进驻了展演中心,舞台就是剧团平时训练的场地。由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剧团的演出活动和展演也在有序增加,成员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失而复得的研习和文化旅游融合的大环境氛围,也在无形中让剧团成员看见了希望,成员喜爱四平戏的执念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四平戏活态传承人的现状
在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传承人的因素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人是活态性的,有了这个核心的活态性,才有非遗的活态传承[1]。笔者有幸与四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孝友团长,近距离深度交谈,深入了解了这位一生执迷于四平戏的传承人。
(一)终身为伴的信念——精神的寄托
张孝友团长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以极大的热忱一心扑在四平戏的学习上,如今更是以绝对的自发积极性致力于四平戏的传承工作。他说,四平戏是他一生所爱。从小酷爱歌唱的他,因为卓越的声线备受教师的青睐,同时父亲对四平戏的热爱及对四平戏的贡献,影响并熏陶着他,这让他与四平戏结下了永久的缘。四平戏是他的寄托、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与父亲的对话。
(二)传帮带的理想——父辈的嘱托
走进孕育四平戏生存和发展的发源地杨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宣传海报,标题是四平戏最后的男旦——张孝友,内容介绍中说张团长是绝唱,因为他的四平戏唱腔是原汁原味地传承了父亲的精髓。在和张孝友团长接触的过程中,笔者总是听他谈起父辈们对四平戏的希望——四平戏一定要唱下去。哪怕四平戏在被销毁最严重、最困难的时期,父亲砸锅卖铁都要恢复振兴四平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父辈们的共同坚持影响下,张孝友团长坚守着父辈们的重托,从2006年开始进入杨源村小学四平戏特色班培养孩子们。传承从孩提抓起,形成常态培养才能有切实的传承,其坚守传帮带的理想,让“绝唱”不绝。
(三)缺失的表演系统——技艺传承的力不从心
在和张团长的深度交谈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团长对自身作为传承人的文化内涵及技艺缺陷的遗憾。他坦言,孩提起跟父亲学唱四平戏,都是以唱为主,没见过父辈们有刀枪之类的表演,即便有也是简单的摆弄和架势。现在团里新纳入成员的刀枪和身段,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无法完成人物需要的表演手段,目前演出的剧目基本保留传统的剧目,即便新排演剧目其中的唱段,也是将已有的曲牌进行拼接套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揪着张团长的心,他说一定要让专家团队走进来,提升新团员的素质。
三、四平戏活态传承的机制现状
(一)四平戏活动的资金扶持状况
1.约定俗成的庙会承办者
杨源村以张姓族人为主,四平戏也因张姓族人而延续至今,因此,每年两次的庙会活动,便以约定俗成的庙会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每年都由一张姓人家操办庙会,在庙会期间连唱三天四平戏,并在村里大摆宴席,凝聚同村人的情感。
2.国家扶持“非遗项目”的政策经费
四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因此,每年有一定的支助扶持经费,作为外出演出所需的餐补、住宿,以及农民误工补贴等活动经费,虽然经费不是很乐观,但对于一个农民剧团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有力鼓励。
(二)四平戏活动的组织状况
1.农闲时节的组织训练
由于负责人的文化学识和传承意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其在组织训练时缺少相应的规范制度,从而导致训练时成员们时间观念不强,比较散漫,训练太过自由随意;又由于大家都是晚间或农忙过后进行训练,每个人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学员之间难以更好地沟通,进而导致技艺传承难以进步。
2.培养过程的条件状况
现如今,杨源村虽然有了演出活动的舞台场地,但是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如硬件设施缺少道具,学员们没法练手;更由于四平戏缺少专业人员的深度介入研究,所以教学缺少规范的训练模式。部分新学员因为缺乏新鲜感而产生情绪懈怠,技艺提升难见效果。
(三)四平戏活动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1.拜师考核的激励机制
政和县文化馆组织四平戏剧团全体成员投票推举了能胜任“师傅”头衔的老艺人,然后将14名新成员按照特点分配给对应的“师傅”,确认其“师徒”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口传身授后,在庙会展演期间,学员们分角色进入经典剧目的舞台实践表演。同时文化馆还聘请了专家进行现场观看、考核、点评,最后划分奖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另外,文化馆还利用专款,为剧团添置了音响设备,为训练和小型演出提供支持;举办了戏曲培训班,从身段、掌、拳、指、步法、器械练习以及舞美道具的使用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的阶段性培训,重新唤起了四平戏的勃勃生气。
2.四平戏进校园的培养措施
为了使濒临消亡的四平戏有长性传承,张孝友团长每周进入杨源村小学教授四平戏。当听到孩子们清脆的嗓音,感受到四平戏唱腔长久的回荡在校园上空时,他意识到四平戏进入校园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在村委会、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源村小学的四平戏小学员渐渐走出大山,慢慢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每年的上海国际茶博会都有这么一群独特的小身影,他们利用茶文化推介会向世人介绍四平戏。
四、四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构想
(一)专家走进来,演员走出去
鉴于目前政和县杨源村四平戏剧团还处于原样传承的状态,首先,希望县、乡政府部门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帮助引进相关专家,并进行相应的归纳,进而举办省际的研讨会,引出世人足够的关注。其次,当地相关机构应给予足够的舞台,让演员们能进行舞台实践,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也提升四平戏这个剧种的知名度。
(二)出台可行性的传承培养机制
1.组织纳新,定期培训
由于是纯农民剧团,演员在演出时难免受到个人家庭因素影响而无法正常演出,因此,剧团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不断引进年轻人学习四平戏,这样一来演员角色有候补,二来可提高学员的竞争意识,剧团可择优而上,形成良性循环。
剧团演员在平日训练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排练内容、时间,并提出每次排练需要达成的目标,这样才能从原来涣散自由的状态向正规化剧团过渡。
2.发觉培养对象并申报传承人
根据排练演出的情况,剧团应定期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可培养的人才,提出更精细的培养目标,打造新一辈传承人,给予优秀学员发挥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不断研学,进而达到传承和发展四平戏这个剧种的目的。 3.传承创新,坚定与时俱进的步伐
目前四平戏剧团长期以来一直演唱传统剧目,十来年曲牌没有变化。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学员们的积极性就需要进行创新,通过此次的创作,笔者提出建议,剧团可以请专家撰写这个乡村里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故事,这更能引起团成员的共鸣,自己演绎自己的事情,更具时代性。非遗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只有这样,四平戏这个剧种才能处于活态性的良性发展状态。
结 语
笔者有幸参与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四平戏的工作,愿尽绵薄之力不断推动其前行。笔者根据自己的感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四平戏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祝愿这一灿烂的土性文化能一路闪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