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妖怪”艺术文化的差异—以《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对比为例
2019-01-12敬雪琰广西师范大学
□敬雪琰 广西师范大学
本文以唐朝(或者更早)传入日本的《山海经》和中国明清时期日本出版发行的《怪奇鸟兽图卷》为例进行对比,浅析漫长中日艺术文化交流历程中产生的独特的、范围甚广的互动机制,以及两国之间从古代至现代的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山海经》简析
(一)自然崇拜与图腾文化
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山海经》都是一部具有独特风味和价值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但深奥难懂,被誉为“天下奇书”。尽管奇特古怪,但研究者仍旧不少,只是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地理志,记录了山川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宝库;有人认为它是氏族社会史,是一部综合性记录籍;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盖世巫书……但这本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古籍?它的作者是一位还是多位?是何时整理成书并发行的?它的艺术价值如何?千百年来一直意见纷呈,这也给这部古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事实上,《山海经》是人类从蒙昧社会逐步走向文明时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是我们先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源头,它记录了上古时期的社会人文现象和事件,也忠实地描述了那个洪荒岁月的自然状况和变迁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因此它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
当我们的先辈感觉到有必要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时,便产生了神话和传说。在那个时代,神话和传说就是记录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限于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部分内容虽然显得荒诞,却极其认真,目的在于解释信息,而不是编造信息。
(二)不同版本和绘制画师
为了更准确、更广泛、更持久地记录和传递信息,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这种信息的传递和继承,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积淀,是形成人类文化的必经之路。《山海经》的成书,经历了由传说到图画,再由图画到文字的漫长过程,其文字大约定稿于春秋战国时期。
遗憾的是,《山海经》原版著作早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图画,乃是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清代学者汪绂的《山海经存》中的插图[2]。这些图可能部分源于宋代画家舒雅(公元10世纪末)和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公元6世纪初)所绘的《山海经图》十卷。
客观来说,虽然《山海经》经历了不同的画师,绘制成了不同的版本,但其中图案造型仍坚持原著,保留了原著的真实性,这使《山海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大文豪鲁迅在童年时代曾对这些图爱不释手,这些图也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山海经》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是中国上古神话,而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语言、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等),科学价值(医药、植物、动物、矿产等)和在“寻根”“认同”上的价值[3]。
二、《怪奇鸟兽图卷》简析
(一)《山海经》在日本的流传
随着汉籍和汉字的传入,日本古代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文献记载,日本文化在平安初期持续受到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沿袭上代作风,派遣使者交流学习。相传随着与唐朝文化交流的深入,《山海经》于此时或者更早便传入了日本。
在中国,受宗教的影响,《山海经》在明清之前,长期被学者忽略,甚至被贴上“荒诞无稽”的标签,直至明清时期才被发现其价值,后被重新编排、整理、绘画、文字注解并装订出版。在日本,《山海经》也一样受到欢迎,在江户时代,出版《和制山海经》,也配有图绘注解。在此背景下,出版发行《怪奇鸟兽图卷》,其中包括鸟类30种、兽类46种。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怪奇鸟兽图卷》中部分鸟兽与《山海经》所描绘的鸟兽一致。
日本的伊藤清司教授说过:“《怪奇鸟兽图卷》是以中国明清时期的《山海经》画卷为原版进行描摹的。”后经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怪奇鸟兽图卷》在排版和部分图画方面与明代的《山海经》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全部描摹。因此,《怪奇鸟兽图卷》也被称为是日本版的《山海经》。
(二)日本的“妖怪”文化
“妖怪”文化的诞生,与神话传说来源相似,都是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时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知不全,一些天灾人祸的发生,使人们衍生出一些对未知现象的想象。人们无法客观地认识世界,因此,“妖怪”文化产生了。
相传,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人与妖怪和谐相处的时期,晚上妖怪像人类一样生活,每当夜幕降临,都有带着狰狞面具的妖怪,如同逛庙会般游行,人称“百鬼夜行”。室町时代,“妖怪”文化继续发展,以妖怪为主题的画作开始出现。江户时期,商业、手工业繁荣,“妖怪”文化真正兴起,顺应当时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各种妖怪变成了各种器物的小精灵,而在此时,《怪奇鸟兽图卷》应运而生。明治维新后,西方的文化思潮席卷日本,本以为被称为“虚幻之谈”的妖怪文化会被西方文化思潮给吹散,但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大学竟然专门开设“妖怪学”进行研究[4]。“妖怪”文化不再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成为一种真正的民族文化,它向着理性发展,不再限于木刻、卷本,而向着小说、游戏、动漫、影视剧等多方面延伸,与其完美融合。
三、《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的异同与影响
(一)中日“妖怪”的比较
《山海经》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各种奇禽怪兽,不仅用文字记载了发现这些动物的地点,描述了它们的外貌特征,还介绍了它们的药用价值。书中记载发现地点、外观描述、名称记录的动物共有170多种,除此之外,用怪鸟、怪兽等归类并简述而过的就无法计数了。大量学者的研究证明,《山海经》中的奇禽怪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记载并不能像今日这样具体和充分。没有发现的,并不证明其不存在,这些奇禽怪兽并不是人们脑海中杜撰的产物,而是自然世界的产物,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日本的妖怪原型只有10%出自本土,70%的妖怪原型出自中国,还有约20%的妖怪原型出自印度。日本是一个具有很大包容力的国家,对先进的、友好的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吸收力和智慧转换力,其将外来文化灵活加工,变成属于本国的独特的优秀文化。
虽然《山海经》在中国早已出现,并成为《怪奇鸟兽图卷》的蓝本,但中日两国的人们对于近似的“妖怪”文化的了解和态度却大不相同,中国人往往会忌讳讨论此类问题,觉得它们是可怕、丑陋、邪恶的,但在日本,由于妖怪文化通过游戏、动漫、影视等多种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手段传播出去,日本民众对妖怪文化更加欢迎,如动画《千与千寻》《夏日友人帐》等,妖怪文化作为日本本土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中日异兽差异的原因
在中国,远古时期的神形及神话传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不可分割的血脉之一。《山海经》是我国现存的保存中国古代神形和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它所创造和幻构的神形,不仅千姿百态,怪诞奇异,而且还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生存活动、宗教意识和观念的形成[5]。
日本的伊藤清司教授对《山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来又积极致力于中日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的比较研究。日本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巧妙地融合,既表现了激进的一面,又表现了保守的一面,这种矛盾与碰撞,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日本文化。
结 语
没有任何国家或者民族的艺术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一条河流,那些遥远的涓涓细流都来自暗藏的源头,而所有的文明起源,都受惠于神话。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其表现为历史久、范围广、影响深。这种文化交流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仅从狭义的艺术文化交流来说,就包括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文字、文学、建筑、园林、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书法、工艺、武术、体育、雕塑等诸多方面。在历史的长期演化中,“妖怪”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袭下来,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也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化。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作为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尽管有着较大差异,但双方都在崇尚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培养道德情怀、丰富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