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生存危机的北冰洋鱼
2019-01-12毛睿琪
●毛睿琪
北冰洋的鱼大多生活在0℃左右的海水中。因其纬度高,许多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汇入,水温低,水体中营养盐类含量、浮游生物以及鱼类饵料少,故生长繁殖速度缓慢。又由于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高,因而产量少。
从生物化石中可以看出,由于造山运动(构造运动)——板块的移动和山脉的不断隆起,使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地理屏障加大,从早石炭时期的全球一个大陆一个气候,变为晚石炭早期全球地理结构明显分化,再到如今的七大洲十二种气候。北冰洋纬度高,热量少,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流上升,降水少,热力因素使它具有全球最寒冷的两种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降水少和气温低限制了当地生物的生长。在北冰洋生长的鱼,海水冰冷,生长周期长,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对北冰洋的破坏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利用氟利昂制冷越来越多,臭氧层空洞和全球变暖日趋严重,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暖而干,中高纬度地区气候暖而湿。北冰洋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北极附近增温比全球平均增温快两至三倍,可见全球变暖对北冰洋乃至整个北极影响极大。由于北极气温升高的连锁反应,极端天气和气候增多,使永久冻土融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同时也会造成北极冰川的大量融化,海洋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移动冰川活动的范围更大,易引起如泰坦尼克号的惨案,还会造成冰期时冻结在冰川中的病毒解冻,侵染各类动植物,使鱼类灭绝,疫病的传播媒介扩大,致使疫病流行。水温的变高使得鱼类被迫更改栖息地,甚至渔场的消失。
北冰洋鱼鲜美的味道也使其迅速减少。在运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需要更加美味的食物。在新航路刚开辟的时候,欧洲统治者登上了美洲大陆,在美洲繁殖的旅鸽长期与印第安人和平相处,但殖民统治者却打破了它们的安宁。因为欧洲人觉得它好吃,于是有了市场,经过大肆捕杀后,从原来50亿只的数量,到最终只剩下1只,才被保护起来,却逃不过灭绝的命运。
目前,北冰洋的物种入侵现象十分严重。研究人员称:现在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的主要鱼类仍是北极鳕鱼,但北极鳕鱼的生存需依赖大量的海冰。美国学者预计2030年夏天,海面上将看不到海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近些年海冰的融化,北极鳕鱼的数量急剧减少,令人担忧。同时,细身宽突鳕向北移,进入北冰洋,阻碍了北极鳕鱼的发展空间,严重影响北极鳕鱼的生存。而这里的鱼类数量少,种群结构相对单一,最容易遭到海洋食物链变化对其的影响,生态脆弱,大鱼争相进入,使原本栖息在这里的小鱼向北迁移。
不仅全球变暖会对北冰洋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人类不断进行的核试验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也会使北冰洋中的鱼类灭绝。更有甚者,在地下做秘密试验,使地下环境遭到破坏,鱼类对此类行为极其敏感,即使很少的震动,也会造成一定后果。故而减少核污染对保护北冰洋鱼类至关重要。对于废水的处理需要稀释排放、放置衰变、混凝沉降等;对于废气的处理方法通常经过过滤再排出;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焚烧、压缩、去污、包装。
如今在北冰洋上发现的塑料袋也预示着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人们不及时保护北冰洋,将会导致浮冰增加,冰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