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学徒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01-12陈燕秀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陈燕秀 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中国古代的中国画人才培养采取师父收徒的模式,学生在名家设置的学堂或私塾门下拜师学艺。在学堂里,学生在师父手把手地指导下,潜心学习师父的技艺。一些学生出师后,可以融会贯通各门艺术并进行创新,发展其独创的绘画风格。
高等教育的学徒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已不再是新生事物和新鲜名词。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学校便采取学徒制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包豪斯学校的师资队伍由艺术家、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师组成,以工作坊形式培养学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八大美院美术学科实行的便是学徒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民国时期,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有现代思想的青年赴法国等欧洲国家留学,深受西方绘画风格及创作思维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从中央美术学院选派了一些优秀学子赴苏联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府,如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等进行深入学习,并将苏联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引入中国。因此,中国八大美院美术学科的油画、国画、版画及雕塑等,均开设素描、色彩、透视、创作等专业课程,强调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写生与创作的写实性,并在四年本科教育中,花费两年时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中国传统绘画教育教学也深受影响。
一、我国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主要设置在专门美术院校与综合大学的美术学院。目前,大多数院校中国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仍采取苏联及西方国家模式,专业基础课程以长期素描和色彩的室内外写生为主;专业方向的课程写生与创作,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表现手法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师缺乏导入社会项目进行美术创作的经历和经验,难以胜任本科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工作,也无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创作及实践教学。这导致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临摹和写生作品,不会创作。
二、创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内名师工作室和校外写生与创作基地
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目的,其定位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所以,高校应加强国家与社会专业协会团体合作及著名画家的联系,导入现代社会项目进行教学和创作。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以单一学校、教师和课室培养人才的模式,结合校内教授、博士和校外艺术家,建立校内名师工作室,使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完成四年本科教学。
此外,高校还应在校外建立一系列写生与创作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写生与创作的实践平台。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中国画专业学生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作具有美感的美术作品。高校应建立学校与专业行业协会合作的共赢机制和体制,为学生营造校园文化和创作氛围,使美术学科高等教育贴近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本科教育美术学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个体画家、中小学美术教师、文化艺术普及团体及单位美术教师和美育工作者。因此,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美术教育和创作的岗位工作。
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及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创作流程的过程。课程教学由目标、设计、实施、成果、评估和总结组成。课程教学目标,即课程教学要明确培养学生掌握怎样的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点。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课程教学计划。教师要计划好如何进行教学,要根据导入的创作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并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实施,即根据课程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导入项目的创作流程完成作品的绘画。课程教学成果,也就是完成课程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课程教学评估是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评估大多数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点。课程教学总结,即课程教学反思。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应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画家的创作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作思维。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导入的创作项目、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和个人作品进行研讨,使学生更新创作理念,研究适合自身的创作方法与途径。
在写生及创作的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要求个别专业基础较好和写生、创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教师对示范的作品进行修改及讲解;或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先做示范。从某种程度来看,教师或学生的示范,比课堂上教师的重复讲解更有说服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生和创作的过程中,应启发式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应以个人的意志左右学生的创作思维。
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创新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导入社会真实项目进行创作。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校内工作室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以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师艺术家“双师型”
教师艺术家“双师型”,顾名思义,就是本科教育中国画专业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又要具备艺术家的综合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因此,这要求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而且要有专业创作的经历和经验。
目前,我国不少高等教育院校为了学科建设,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需要,单纯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这些教师主要从事专业史论研究,缺乏专业创作的经历和经验,这导致不少高校严重缺乏从事本科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高等美术教育院校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和聘请有丰富创作经历和经验的名画家和优秀艺术家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从而解决本科实践教学缺乏教师的问题。
对于在美术院校从事中国画专业本科教学的“单师型”教师,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双师型”的素质和能力。这些教师可参加一些名校组织的提升创作能力的培训班,并积极参加社会专业创作活动,了解真实的创作项目任务及项目创作的要求和流程;也可以与优秀艺术家共同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 双师型”素质和能力。
(四)学生学徒“双身份”
古代私塾学堂的学徒学习期满后,经过实践证实掌握了专业技能并得到师父的认可才能学成出师。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即便如此,学生修满学分也不能证实其已掌握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因此,中国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内,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真实项目进行创作实践,这样才能了解作品创作及岗位工作流程,从而在将来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如同古代私塾学堂的学徒一样,应在专业实践学习中掌握任岗位工作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如同学堂的师父,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
结 语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高校抱怨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而一些事业和企业单位表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相脱节。要解决这种现象,学校需要与专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建立名师工作室,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及创作基地,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创作项目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胜任社会及职业岗位工作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