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9-01-12许清晓浙江师范大学
□许清晓 浙江师范大学
一、立足浙中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一)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但社会需求较大。目前国内的数字媒体专业办学思想、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还不够完善,多存在同质化、一般化、模糊化倾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也使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容易出现目标定位广而不精、课程设置泛而不专,培养出的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特色不明显,从而导致就业无优势等问题。
(二)浙中地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
浙江中部地区,影视产业、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义乌、永康等地已经形成了比较有区域特色的大规模电子商务创业园区,武义、磐安等金华下属的多个县、区也建设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小镇。横店影视基地更是具有文创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结合这些地域优势和特色,寻求适合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地域化优势,是浙江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和“双创教育”的突破口。
二、具有浙中地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优化结构办学特色”,即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地域特色的文化和产业,明确专业定位和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地区市场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鼓励具有地域优势的创新创业实践。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探索具有浙中地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浙江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明确专业办学理念,紧密对接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需求,以产业行业前沿为引领,培养从事数字内容创意、制作和传播的复合型、交叉型应用艺术人才,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与鲜明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次,浙江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内容生产流程与方法,从事数字内容创意、制作和传播的复合型、交叉型应用艺术人才。在这个大的框架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依托地域优势和特色,特别是结合浙中地区的民俗和非遗特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人才。
(二)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所在学院还有另外3个专业及1个浙江省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因此,该专业充分发挥应用型新学院多学科多专业优势,融合艺术、技术与人文,与学院其余3个专业实现师资、课程、工作室和项目实践协同,以模块化、协同化、应用化、精品化推进课程建设,注重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和创意能力的提升;并与浙江省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合作,提供数字化保护支撑,将数字媒体与非遗、文创实现跨领域交叉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三)探索适应地区市场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需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本专业自主建立多个具有地域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包括影视、传播、创意公司和工作室;与浙中区域的行业龙头合作,形成一系列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服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研融合机制。为了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本专业将相关师生整合到各个工作室中,通过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载体,让师生更多了解地域特色,积极推进本土文化的传播,弘扬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
(四)鼓励具有地域优势的“双创”实践
“双创”教育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创业,而是重点引导学生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训练思维和开阔眼界。同时,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也有利于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而专业与地域特色的结合正是“双创”教育的方向。创新创业只有立足于本地域才能切合实际的市场需求,也才能体现地域优势,本专业结合地区文化和特色,推进小班化、项目化教学,使工作室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项目化的训练中深化对浙中地区经济、文化的了解,着力提升其“双创”能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校应发掘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为本地域的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借助人才的力量推动地域产业化的发展,打造数字媒体创意品牌,进而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