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新时代学生学习心态的“传感器”
2019-01-12孟大军
□ 孟大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出现“偏位”,究其形成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有直接关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对自己所处“角色”能正确地理解、转换和体验,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一、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助其正确定位“角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教师、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只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定位“角色”,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关系,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是在学习中理解、掌握文化知识,在学习中增加、拓宽知识面,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要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富有哲理性的警言实际上就是教育学生不要害怕失败,要树立自信,只要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就会有所发展。例如,为了帮助一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该经常找这些学生个别谈心,听他们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实际心理,并且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的原因。由此激励、帮助他们建立“我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没有好和差之分,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赶上去,有没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勇气”的想法。教师还可以鼓励这些学生去收集一些名人小时候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让他们在晨会、班队会上讲给同学听,通过在同学面前的良好表现逐步找回自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要这些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就要及时把握机会在全体学生面前大力表扬,以此激发他们的信心。另外,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一些“特殊”的照顾方式,如经常设计一些显而易见的、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他们,自己也同样能回答好问题。时间一长,这些学生会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充满自信。所以,教师应通过教育交流、教育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主角”作用;应通过课堂启发性的提问、创造性的训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意识。
二、在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上下功夫,帮其体会“角色”转换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儿童心理需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体会“角色”转换,在提高学生注意力上下功夫。
在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处理和协调能力受环境、思维、认知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角色还没能从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转换为学校的“学习小主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课间是学生休息、调节的时间,大部分学生会利用短暂的课间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因而上课后最初的那几分钟,学生仍处于“兴奋”状态中,短时间内不能把注意力从课间的“随意”迅速转入到课堂的“有意”中。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外,还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情境),使学生能以“学习小主人”的角色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某教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计图”,上课后,他发现几个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篮球活动中,学习的注意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出乎意料地提出“课间,有哪些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分别进了几个球”的问题,几个学生都以为要挨批了,显得很紧张。教师接着说:“这个问题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联系呢!”那些学生立刻轻松下来,争先恐后地报出了自己进球的个数。教师又引导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用一个直观形象的图,统计出这几个班级‘篮球明星’的进球个数。这种统计方法你们想学吗?”教师将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完成了学生课外与课堂“角色”的转换,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在这个集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三、在追求学生学习成效上求突破,促其尽快“角色”融入
如果说课堂是一场“戏”,学生就是这场戏的“主角”,教师则是“导演”。这场戏精彩与否,要靠“导演”精心设计,在追求学生的学习成效上求突破,才能让“演员”融入角色,尽情发挥,精彩演绎。
作为“导演”,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小主人”的作用,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带来的自信与兴奋。学生无论成绩优劣,在课堂上都期待教师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语言。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去发挥。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发挥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回答、操作、练习中增强自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展示的时间,让他们各自的观点在运用、实践中得以检验,最终有效地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例如,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考试,每次拿到试卷,他们的神情都显得有些颓唐。其实,他们也很想考出好成绩,但因为基础太差,即使一些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显得力不从心。教师的焦虑、同学的瞧不起、家长的唠叨,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差距越来越大。为改变这一现状,某教师对考试实行“分层设计,分类要求”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了A、B、C三种难度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自行选择测试卷。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终于在考试答题中获得“得心应手”的良好感觉,发现自己是在进步的,也能取得优秀的成绩。来之不易的成就感,使他们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激发求异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胜利”中体验“成功者”的快乐。
角色,是新时代学生学习心态的“传感器”。教师要做好学生准确定位角色、体会角色、融入角色的“引路人”,使学生保持积极快乐的学习心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