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9-01-11薛汉根

上海企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示范区区域

薛汉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谋划、推动的重大战略,担负着东部地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以及由东向西更好的辐射中西部,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使命。因势利导,全面合作,加快构建多赢模式,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已成为沪江浙皖四地重中之重的议题。

思想一体化 合力开发

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上下形成合力。但是少数干部群众囿于行政区划的不同,认为一市三省基础条件不同、利益诉求不一、政策供给主体多,方方面面的决策与协调难以一锤定音,思想深处患得患失。为了统一一市三省广大干群的思想和行为,需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发展走在前面的大中型城市这些红花,没有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这片绿叶作衬托,显不出诱人光彩,并且这个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换的。因此要主动将先进地区作为参照系,找准自己位置,明确主攻方向,在不改变现行行政构架的基础上,消除制约要素合理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做好“我们共同的事”,努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竞争互促互进、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二是优势与劣势的关系。一市三省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由于劣势的影响,优势的潜在效能难以发挥。目前,三省的比较优势正在蓄势待发,一旦高新技术项目与江苏的较强制造业基础、浙江的网络优势和安徽的科技潜力相结合,潜在优势便会转变为现实优势,缩小三省与上海之间的差距。三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定位是实现“一极三区一高”(即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这就是全局。每个地区这个局部都要围绕这一大局,彻底冲破行政区域的“藩篱”,形成在地域上联合发展的一体化,凡事涉及区域合作的事情,定政策、搭平台、抓项目等都要考虑兄弟区域的关切与需求,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轨、合作上同拍,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规划一体 化科学开发

坚持规划的整体性,自觉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相对接。联合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即“1+N”(“1”代表长三角整体规划;“N”代表各大类子规划),推进在不同省市行政区域内“一张蓝图管全域”,纵向衔接,横向融合。认真审视本区域现有规划与长三角一体化总体规划是否吻合、合理调整到位,“无缝接轨”。在实施方案中,以“一极三区一高”作为坐标,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载体,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为着力点,以城市群品位升格来提高开放开发层次,按照深化、细化要求,抓好分层次、分区域、分专项规划的编制,把规划中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落实落地,做到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坚持规划的合理性,与区域自身实际相衔接。根据“错位发展、互利互补”的原则,依托原有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尽量避免因产业布局雷同而导致相同产业与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调整既有布局,对非重点项目应予转移,各地开发区应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前呼后应,整合区域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坚持规划的科学性,积极与长三角一体化可持续开发相嫁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按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要求,高瞻远瞩,博采众长,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坚持环境保护与长三角开发相协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搞大拆大建,降低制度性开发成本;不搞将非核心功能从一个城市输入到另一个城市;更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开发的路子。

产业一体化 纵深开发

立足自身资源,错位竞争,差别发展。从自身优势出发,明确产业方向,努力使长三角区域之间形成错位。对发展中难免遇到的产业同构问题,依靠市场竞争之手,推动资源要素流动与配置趋向合理。同时通过主攻高新技术项目,使同一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差异,实现区域产业协调。走“引进来一输出去一引进来”这一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重视引进国外先进产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比重,由扩大规模转向开发内涵,由制造走向智造、质造。立足支柱企业,拉长“链条”,集聚发展。培育、发展、巩固一个优势产业,须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的相关资源,形成新的有机整体。有能力牵头的企业,应按照资本运作的方式,积极吸收跨地区的生产要素,并纳入到自身体系中。还要依据现有产业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构筑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平台,主动迎接辐射,促进产业集群,扩大溢出效应。立足产业功能重构,突出创新,高质高效发展。围绕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市场、人才等合作机制,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共同体,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研发资源,走聚合式创新之路,充分利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产品迭代更新,推动企业向产业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和转移,努力实现顶尖技术自主自控,以求拥有更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真正体现自主创新。立足现有企业,运作资本,滚动发展。以现有规模骨干企业为基础,促进长三角区域企业联合、购并和重组,组建一个一体化运作集团,也可在一体化内部形成区域竞争和协调能力,将企业扩张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共同扩大发展空间。加快科技企业在科技版上市进程,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融资,以解决技改和流动资金,让企业做大做强。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業,目前又急需提质扩能的,耍引导和鼓励结合技术改造在新区建立生产区。银行需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加大现代产业放贷力度,保证龙头型、效益型项目所需资金。

市场一体化 高效开发

联手建立沿江自由贸易区。面对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可考虑以原有保税区为基础,积极向上争取规划建设自由贸易区。沿江市、县应从区域“一盘棋”出发,切实负起各自责任。目前没有保税区的地区,可通过合作和协调,进入保税区范围。联手扩大产品出口。注重以外引外,依托外贸产品吸引外商投资相关产品。在外商云集的国际商贸城联合设立办事处,以利与外商多接触、多洽谈。企业之间相互帮助引荐口岸公司和客户,扩大贸易渠道,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方便相关企业“搭车”,搞好进出口贸易;有需求和条件的企业积极申办进出口自营权。同时注意不断扩大外经合作,促进与外商的交往日益增多,由此带动外贸、外资工作。联手缔结内贸联盟。加强长三角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同等价格、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区域内产品。发挥专业批发和调剂市场作用,以打造诚信为纽带,积极吸纳相关企业成为他们的成员或客户。建立产业联盟,联合召开交易会、订货会、展览会,以共同“造势”赢得“财势”。

示范区一体化 持续开发

中央已经明确,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更不是均等化,而是通过有效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实现更高层级、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科学发展。示范区一体化,不仅是自身高效发展的需要,更是以示范区样板作用带动长三角区域整体高效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实践与探索。建立与示范区发展相适应的决策与开发的体制与机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集合自身实际,可建立示范区管委会+公司制的开发体制。管委会由三个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管委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权威决策、有力统领下,共商共治开发建设中方方面面的具体事项。同时,由沪江浙的三级(省级、地市级、县市级)政府财政共同出资,组建开发公司,负责示范区启动区域开发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统一、科学、高效的开发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示范区科技产业基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示范区专项资金拨改投使用力度。围绕示范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设立细分领域产业发展支持资金,通过政府的引导资金,吸收PE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市场资金参与,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基因,形成若干个主要产业为支撑的基业,让更多基金投资的项目种子开花结果。变革社会领域一体化制度。积极探索可行的区域成本共投、利益共享的财税分配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对环保、人才、设施、资金、市场、企业需求的割裂状态,三地政府可就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市场监督互认、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土地收益共享等领域的相关事项,通过签订专项协议的方式,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做出创新性、前瞻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三地人大协同加强一体化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事项的立法与监督,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推进机制,提升开发的内生动力,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试验区、新标杆,成为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有生机、企业有生长的生态绿色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猜你喜欢

长三角示范区区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分割区域
擦桌子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区域发展篇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