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新一代养老模式探析

2019-01-11新加坡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医疗保健署梁凯雁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年长者疗养院居家

文/新加坡CPG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医疗保健署 梁凯雁

0 引言

新加坡是热带岛国城市。截至2018年人口总规模约564万,平均寿命82.9岁,超过65岁者占总人口的9.7%。新加坡已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分析新加坡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机构设计新趋势,以期为中国老龄化课题提供参考。

1 新加坡人口老龄化趋势

早期生育控制、晚婚与单身趋势导致低生育率。随着家庭结构调整,小家庭取代大家庭,逐步减弱传统家庭纽带和义务,新婚夫妇另建小窝,退休者活得更独立。经济与人口变化导致出现更多单/双年长独居者及缺乏家属看护的年长者。

新加坡疗养院严重供不应求,目前只有12000个疗养床位,但需疗养院护理的年长者2030年将增至50000人。不断提升的富裕程度及教育水平也导致人们对养老设施品质有了更高期望,养老院亟需创新模式,以迎合新一代老年人需求的变化。

2 银发政策

新加坡银发政策将个人、家庭、社区、政府4个层面纳入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提倡老年人应在自我规划原则下获得幸福晚年。居家养老是基石,机构养老是养老模式中“最后一环”和“极端措施”。

新加坡卫生局通过疗养院居民评估表将年长者分为4等级:I类身心独立者,II类行动不便者,III类轮椅或卧床者,IV类高度依赖性者。多数疗养院只接收III和IV类年长者,极少收II类及I类。新加坡政府于2012年发布“医疗2020年总体规划”,旨在把疗养床增至17000个,为缺乏家庭照料或需大量日常活动援助的年长者提供住宿护理。

3 新一代养老设施与疗养院的崛起

新加坡早期的疗养院具有高度机构化、制度化特点,要求有效使用土地,面临缺人及高成本问题。疗养院被认为是病、老福利治疗收容所,设施简陋,其更多关注疾病而非年长者的整体身心健康。宿舍式疗养院气氛压抑,缺乏隐私,孤独无趣。疗养院中被遗弃和虐待年长者的新闻加剧了其负面形象。政府为增加疗养床位在住宅区内引入大型多层疗养院,2012年出现居民集体抗议2个社区新建疗养院事件,社会对疗养院的疏离感和消极情绪彻底爆发,导致政府要求疗养院设计更多考虑与社区融合及设施环境服务。

2014年卫生局制定新的强化护理院标准,要求疗养院在安全临床护理、社会及组织方面满足相应标准。在此基础上,疗养院重视开创新的护理模式,更人性化地融入社区,提高大众对社区疗养院的接受度。

3.1 社区中心式疗养院——社区护理及融入社会的养老设施

新加坡政府一直推动居家医疗保健护理。适当的医疗护理,甚至临终护理可让缺乏亲属照料的年长者实现居家养老,日间看护及乐龄日托等正规机构也能照料年长者的日常起居。

疗养院设施开放给社区使用,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是对社区公共区域的弥补。2013年新加坡卫生部长Amy Khor表示,疗养院应充当社区一站式老年人护理中心。疗养院可融入三合一家庭中心、居家护理中心、社区活动、康复中心、老年人日托中心、日间护理及日间临终关怀护理,既满足附近居家老年人护理需求,也使社区受益而更被接受。年长者就地就区养老使其更有归属感,社区内亲友更方便互访,也可参与社区活动,有利于提高康复机率,减少忧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生(见图1)。

3.2 康复型疗养院

疗养院原不关注身心康复,只提供衣食住及常规活动。年长者出院率极低,不足5%,加剧了疗养院令人沮丧感的负面观感。但疗养院填补了医院与家庭护理间的空白,除长期护理,疗养院更应促进年长者整体康复,使其最终离开疗养院重新融入家园和社区,因此需引入年长者精神疾病和失智症混合疗养院,通过过渡性护理填补治疗和康复之间的缺陷。

康复型疗养院鼓励身心康复,创建感官互动治疗花园、回忆廊及智能协助康复。回忆疗法可减低失智年长者的精神衰退率,使用年长者熟悉的怀旧主题可激发对话,提升年长者的自尊自信。智能机器人宠物也可充当年长者的情感依附,有效促进沟通和减少老年忧郁。通过治疗花园接触自然活动,如植物种植或香包制作,可改善年长者的精神心理健康。通过日常活动训练, 帮助其独立生活康复出院,降低疗养院入院率。

康复型疗养院可为年长者提供长期恢复环境,减缓老年退化并最大限度地为无法恢复的年长者提高生活质量。

3.3 疗养院为跨代跨年龄综合体

实现代际设施共处,如疗养院和学生中心、托儿或学前教育中心,与老年人互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除设有共享设施,也让游乐场与老年人运动站等设施共处,以鼓励跨代跨年龄互动。幼儿早期与年长一代互动可从小消除跨年龄隔阂,并延伸至各自家庭代际间沟通,既是传统历史传承也是现代资讯传递的模式之一(见图2)。

图1 社区护理中心式疗养院:宏茂桥仁慈疗养院

图2 跨代跨年龄互动

3.4 疗养院为家的延伸——小居家式疗养院

小居家式疗养院为年长者提供更私密的配备卫浴的小房间,根据居住者的经济能力分为6~8人、4人和2人间等。附带共享设施如厨房和客厅等小团体共享交流空间。少人居室可让年长者在房间内床位处享有个性化私人空间。居家式公共区域可进行小社团交流,使年长者更亲密沟通,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简单烹饪和卫浴等日常行为鼓励年长者独立生活,给予尊严与自由,促进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可腾出更多时间熟悉老年人并及早发现其健康变化。小居室噪声干扰较小,冲突较少,可为年长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也能减少年长者间的疾病交叉感染,便于隔离。虽然此类疗养院建筑面积较大,建设运营、员工、清理等成本较高,但这种更温馨的居家环境及互动受到疗养院住户和员工的高度欢迎。

3.5 原地改扩建疗养院

不符合新时代需求及规范标准的现有老旧养老设施通过分期建设及调动原有住户进行原地改扩建。为居民和员工保留熟悉的社区环境,居民参与重建过程,参与“家”的成长扩充,将减少搬迁及新环境压力,疗养院更易被社区所接受。原地改扩建规模局限于现有地块情况,在分期施工时需照顾到疗养院运作,减低施工对疗养院与周边造成的安全、出入、环境(噪声、灰尘、震动)干扰。

3.6 团体中心 + 疗养院

当疗养院和社团组织会所或活动中心为综合体时,可设置多功能或行政会议的灵活共享空间,充分利用资源。社团人群和组织活动可延伸入疗养院,通过与外界接触给疗养院带来活力与人气。

社团由疗养院或助养组织创办,用社会资本回馈与支撑社会,融资助金及社工组织为团体一部分。团员可在团体活动时接触年长者,在不加重护理员工作量情况下共同组织节日及出游活动。

设计时需引入综合体疗养院向外延伸开放的空间,以确保疗养院安全分区及方便对外开放。考虑到共用区域更高的使用率及运营维护,需系统化平衡疗养院护理员工作量及为公众和年长者使用区域的时间段。

4 实践案例

4.1 济云阁疗养院:原地改扩建+团体/社区中心式疗养院+社会资本支撑

济云阁疗养院由CPG集团于1992年设计完成,是邻里信赖的社区护理设施(见图3,4)。私人公寓式病老之家模拟大家庭设计,可谓当时养老超前理念的体现。拟定护理对象为III类轮椅或卧床年长者、IV类高度依赖性年长者及少数II类行动不便年长者,改扩建工程将于2021年分期建成。床数、设施及功能翻倍,新员工宿舍统一设计,将来可转换为疗养床位。

图3 济云阁疗养院的原地改扩建方案

图4 济云阁疗养院

1)原地改扩建 分5期建设及调整功能,使员工资源最大化,免于远程拆分。年长居民熟悉环境,降低过渡时期的精神困扰。新加坡土地可拓展空间有限,多为高密度建设。建筑与相邻公寓卧室相距约9m,离分界线约4m。改造设计施工具有挑战性,需仔细规划。养老设施可先小后扩大,更具可持续性,增加原院环境服务及通风性、社区性、开放性。以私密少人房、人性化分散式卫浴及分层分区休息厅重组现代“家庭”,凝聚家庭归属感。增加可达性,融入失智症和隔离区,实现现代化高效灵活空间利用。为促进社会参与长者护理活动,增加团体和治疗活动多功能区及分层休息室,为日常居民活动、志愿活动及当地文化社团聚会提供区域空间(见图5)。

2)团体/社区中心式疗养院 疗养院由济云阁创办,同时成为济云阁德教协会分部的行政和活动区。通过整合共享空间、绿化外观及建设屋顶花园美化社区。百叶窗及绿化外立面使疗养院与相距不足4m私人公寓间的隐私性微妙平衡。停车场作为相邻Masjid Al-Taqua清真寺特殊活动临时共享空间。疗养院容纳各族居民,对外开放多宗教祈祷及活动区域,定期接待社区文化宗教团体(见图6)。

3)社会资本支撑 在有限疗养院财务与人力资源下,最大化运用社会力量。志愿者是疗养院与年长者之间的滑润剂与调解员,带给年长者快乐,充当聆听对象。志愿团每周与年长者互动、出游及购物,每月组织剪发及唱卡拉OK。志愿者充当年长者与外界的接触媒介,护理员向志愿者讲解和示范特护要点,有助于志愿者与年长者互动(见图7)。

图5 客厅休息室

图6 疗养院里的圣殿

图7 志愿者与年长者互动

4.2 宏茂桥仁慈疗养院:小居家 + 康复型 + 社区护理中心式疗养院

宏茂桥仁慈疗养院是新加坡卫生部、仁慈医疗集团和CPG集团主导的新型新加坡疗养院服务模式,拟定服务对象较全面,为各层级健康及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退休乐龄人士,2017年建成(见图8)。

宏茂桥仁慈疗养院正对地铁高架桥,但与地铁站距离超过400m步行半径。疗养院步行交通不便且需考虑防噪声措施。相较于安静的远郊环境疗养院,该项目以城市伊甸园——“家庭与栖息地”为构思,在医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1)社区一站式老年人护理中心 宏茂桥疗养院扩大了院内服务配套,以疗养院的长期住院护理(392床)、辅助生活配套的短期住院护理(80床)及日间托老服务三大功能满足年长者不同需求,并为周边区域年长者提供长期入住养老院以外的“原地养老”选择。三大功能区形成互补的关怀网又能共享设施、看护服务及活动配套。

2)康复型护理模式 设计趋向更独立的辅助生活设备,鼓励年长者康复后可独立生活。同时为小型家庭注入新元素,可提供年长者短期住院托老服务,年长者可参加社区活动,使家人放心。

3)小居家式疗养 护理单元融入家庭模式,用4人卧室形成带有客厅、餐厅、厨房、洗浴、园艺活动区等公共区域的组团单元,在层级、院级大社区促进小居家式轻松交流(见图9)。

4.3 圣安德烈疗养院:小居家+特色护理的花园中疗养院

圣安德烈疗养院是新加坡卫生部与CPG集团主导的另一种新型疗养院服务模式,已于2018年建成。小规模疗养院为不同身心和认知需求的年长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家环境。拟定对象为综合普通、精神失常和失智居民(见图10)。

图8 宏茂桥仁慈疗养院

图9 宏茂桥仁慈疗养院小居家式护理单元

图10 圣安德烈疗养院

1)更多元化的服务 疗养院6层引入失智症友善设计,并提供过渡短期和长期护理。宿舍和会议室可培训护理人员。

2)特色护理 精神失常及失智居民在此得到特需看护;改进导向元素,如各层分色易于识别,减少失智者困惑;空间迎合踱步习性;设“感官超时”空间,让精神失常者免受过度感官干扰。

3)小居家式疗养 与宏茂桥仁慈疗养院相同,用4~5人卧室形成带有客厅、餐厅、洗浴、园艺活动区的居家式护理组团单元(见图11);失智单元融入户外活动区,通过安全监管,扩大失智长者活动空间。

4)花园中的疗养院 与毗邻的裕廊湖公园进行无缝设计融合。通过院内护理小单元种植箱、社区花园、开放式露台、园外公园等绿化互动与户外健康设施,为年长者提供治疗型康复气息。

5 结语

通过养老设施的规划设计,探讨大健康城市医养理念。大健康城市应具有包容性、以人为本、全龄化。新加坡经验可为中国提供参考。

1)无围栏社区中心 大健康城中的医院转为无围栏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养老设施成为无围栏社区主要公共设施。疗养院应是社区一部分。家庭/老年服务中心、多功能厅、营养餐厅等娱乐与人性化社区中心设施应提高使用率。疗养院通透底层空间需融入社区共享空间,鼓励全天人行通过,配套连接城市交通干道与周边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方便互动与到访。

图11 圣安德烈疗养院小居家式护理单元

2)高密度多功能综合体开发模式 在优化土地价值、提高利用效率、满足适宜居住的前提下,配合社区居民增加功能需求,采用高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根据年长者的不同身心认知及设施操作要求,拟定养老设施综合体模式。疗养院转型为社区活力补充,社区成为最强大支持者与客源。

3)以人为中心的护理 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支持年长者维持独立性和自尊心的需求。不忽视访客体验,鼓励重复探访及与居民互动。

新加坡式养老在于创造健康城,融合各年龄阶层的宜居城市。虽然新加坡以自助、协助及居家养老为基础,但仍努力使机构养老融入社会结构,疗养院成为社区配套设施以鼓励原地养老,使年长者在自家或机构中都能积极快乐地生活,在“我的社区”及“一体化生活关怀网”中享受黄金年华。

除了公民观念引导、政策及财政支持,健康城需配有交通、规划等职能网络。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国家、社会资本及银发乐龄产业对养老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建立可支持居家养老、原地养老、社区养老的新一代养老设施模式。

(注:图8来源O-Imagefolio, CPG Consultants Pte Ltd;其他图片来源CPG Consultants Pte Ltd)

猜你喜欢

年长者疗养院居家
香港18岁以上人士可接种第五剂疫苗
设右转向灯 新交通事故锐减
“小、快、灵”立法的唐山实践——《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为军民促健康 为打赢储力量 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深入探索疗养院建设发展纪实
微生高的往事
浅析疗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
公立疗养院财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