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新征程
2019-01-11薛学通
□ 薛学通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正在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转变,正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海南炼化2号芳烃装置建设现场。林鸿冠 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到2010产值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规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进入新时代,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40年成就举世瞩目
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配套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少、产业结构单一,高端产品近于空白,国际影响力很弱。1978年,全行业总产值仅为758.5亿元,利润总额仅有169.7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1.4亿美元。2017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46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82倍和50倍。原油产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长期稳定在2亿吨左右。2017年,天然气、原油加工、化肥、乙烯、烧碱、纯碱、合成树脂、轮胎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474.2亿立方米、5.7亿吨、6065.2万吨(折纯)、1821.8万吨、3365.2万吨、2677.1万吨、8377.8万吨和9.3亿条,分别是1978年的10.7倍、8.1倍、7倍、47.9倍、20.5倍、20.1倍、123.4倍和98.6倍。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除少数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外,绝大部分石油和化工产品均能自主生产,建立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煤化工、盐化工到农用化工、橡胶化工、医药化工、国防化工,再到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装备等涵盖各专业领域、上下游相互衔接、齐全配套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胜利油田海上钻井平台。陈鸣启 摄
经济体制改革硕果累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深入推进行业宏观管理、企业制度、价格机制、投融资体制、科技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全方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改革。行业管理逐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到微观经济主体充满活力、宏观调控科学有效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政府不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全行业普遍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经营机制的石油和化工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真正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从建国初期仅有县以上企业5400家,发展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约3万家,资产总计达13.03万亿元;从单一国有企业发展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列、包含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元企业竞争格局;从没有一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到2017年30多家企业入围,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位列前五位。在价格机制改革方面,除天然气等个别稀缺资源外,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价格和石化产品价格都由市场决定,市场价格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引导资源实现高效配置。探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工园区管理制度。截至2017年,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和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达到601家,其中国家级61家,产值超千亿元的园区11家,建成了一批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一体化、集群化发展的新优势。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攀升,科技创新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加快转变。40年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科技兴化、创新驱动等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战略,组织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先后攻克了MDI、工程塑料、异戊橡胶、T800级以上碳纤维、聚碳酸酯、PX、芳纶及特低渗透油气田开发、页岩气开发等一大批长期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大口径高等级螺旋缝埋弧焊钢管、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炼油全流程技术装备、乙烯及芳烃成套技术装备等,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许多技术装备打破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相继攻克大型先进煤气化、合成气变换、大型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等一大批世界级技术难题,并实现了关键技术装备的产业化,走在了世界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前列。在可燃冰、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先进膜材料及煤油混炼等前沿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革命性技术成果。涌现出万华化学、浙江龙盛、金发科技、山东东岳、浙江巨化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培养出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行业科技创新正在由跟跑向并跑、部分领域由跟跑向并跑与领跑方向转变,正在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性开发转变,正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综合能耗和“三废”排放显著下降,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40年来,石油和化学工业一直把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摆在行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行业平均综合能耗、“三废”排放水平和安全环保事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先后引进推广了EHS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责任关怀制度、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碳核查碳交易制度等,积极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评价与创建活动,推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开发、产品包装、产品分销直到回收处置利用的全产业链绿色化,初步建立起行业绿色产业体系。下大气力开展绿色环保技术攻关,深入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先进技术。在废水治理方面,推广应用生物净化技术,高含盐、高含酸、高氨氮、含重金属和难降解等废水治理技术;在废气治理方面,大力推进脱硫脱硝和除尘的协同处理,国5标准油品全面推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固废治理方面,以源头减排、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重点,推进磷石膏、废旧轮胎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推进废酸废盐的循环利用,加强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同时,加快通用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推进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40年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积极扩大油气资源进口,范围覆盖所有主要油气生产国,已基本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四大战略通道的油气管网格局,截至2017年油气管道总里程约12.4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7.4万千米,原油管道2.4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6万千米。积极发展石化产品国际贸易,2017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5833.7亿美元,其中化学工业进出口总额达到3289.4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272.6倍和200.6倍。我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世界500强中的石油和化工企业都已在中国投资设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也主动打入国际工程建设和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承揽工程、建设项目、开发资源。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走出去”,构建以国内高端特色化工园区为起点,以中东、东南亚、中亚和俄罗斯等石化产业园区为中间战略支点,以中东欧高端精细化工园区和非洲石化园区为终点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化工产业链,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石化产业链,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由封闭型石油和化学工业向开放型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跨越的40年,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初级向体系化、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持续优化升级的40年,是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型驱动向科技创新型驱动加快转变的40年,是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信心推动经济体制由僵化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40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发展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全面开启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石油和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油气供应与需求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美国实现“能源独立”,成为世界最大油气生产国之一,既促进了本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特朗普政府奉行贸易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为代表,“逆全球化”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日、欧、韩等发达经济体也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价值链高端石油和化工产业,纷纷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中东各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大力发展本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的后发追赶,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形成了前后夹击的竞争态势。从国内看,大宗基础石化产品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缓慢、安全环保压力持续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入了增速转变、动能转换、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石油和化学工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的潜力与活力,培育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全面开启新时代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新征程。
1.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继续推进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成本。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油气等资源性产品的财税体制,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是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机制。制定科学严格的节能、安全、质量、环保等标准和准入条件,有序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低端产能。对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机制,促进行业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行业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化工新材料、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建设一批充满活力、具有领先水平的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
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回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引导和支持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重大专利和标准。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3.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社会形象
一是建立行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制造、新材料、环保与健康、节能与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形成循环高效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
二是深入推进责任关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责任关怀推进工作体系,深入开展责任关怀宣传、培训、实施和评估。建立责任关怀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更多企业和园区实施责任关怀。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重点攻克油品及大宗化工原料绿色制备技术、“三废”排放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土壤修复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
4.务实推进“一带一路”石油和化工园区建设,打造上下游联动、国内外互济的全球石化产业链
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出口贸易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环节拓展。进一步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吸引外资投向高端领域,提高外资利用综合效益。
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快中东、非洲、中东欧、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地区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建设,以大型骨干石化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入驻,构建上下游联动、国内外互济的全球产业链,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5.建设新时代先进文化,培育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培育新时代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精神文化。总结和弘扬新时代先进企业形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积极吸收借鉴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提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大气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一支高技能职工队伍。
浙江杭州南环路加油站。龚良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