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真备”“真教”实现课堂增效

2019-01-11黄玉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素养

□ 黄玉红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细化与深化。目前对核心素养实践层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如何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堂,是一线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摒弃“假备课”、倡导“真备课”是必然选择

(一)虚假备课的乱象必须遏制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和接纳新课程理念和备课的真谛,备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假和浮躁,诸多的失真现象可以说是触目可见。以下几种类型,已经成了备课的常态。

一是“一如往昔”型。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有些教师的备课本却“一如往昔”:购买所教年级的《优秀教案集》,“搬”到自己的本子上,目标如旧,设计过程如旧。还有些教师一直“珍藏”着自己的“旧船票”——旧备课本,重教某个年级时,就埋头“复制”一遍,或直接把旧备课本换上新封面作为“新船票”,试图登上新学期的航船。

二是“快捷移植”型。网络便捷了学习和生活,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灵动的资源。但很多教师不是科学地运用资源,努力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而是在备课本上进行“快捷移植”:敲击鼠标,链接“百度”,打开“教学设计”,点击“打印”。于是,教案有了。有时间就抄写一遍,没时间就直接粘贴到本子上,真是快捷、省时又方便。

三是“有茎无叶”型。这样的备课并不鲜见:教学目标略;教学重难点略;教学过程呈现1、2、3点;作业设计略。这样的备课除了极其简单地列了几个教学环节,其他的教学内容均不呈现。呈现的仅仅是教学之“茎”,无“叶”无“花”,课堂上根本无法操作。

四是“东拼西凑”型。刚开学,同一年级组的教师便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任务——每人备几篇课文。备好后,拼凑成一册教案,每位教师一份,美其名曰“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然而,在课前愿意浏览别人教案的寥寥无几,这样东拼西凑起来的教案自然成了“美丽的摆设”。

五是“如出一辙”型。“导入新课—讲读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流程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这样的备课已是“机械化”了。年级要求、教材特点、学生个性、教师的个人风格完全抛掷九霄云外。这样程式化的备课,缺乏灵性,又谈何“因材施教”呢?

更有甚者,课前干脆不备课,尤其表现在写作指导和口语交际课,有的教师不是认真思索后备课,而是凭着自己的灵感即兴教学,课堂上“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语文备课中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思想认知上不到位和教学管理中有疏忽,所以备课未能受到教师足够的理解与重视。

(二)“真备”理念亟待确立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来审视传统的备课,让备课与课改同行,成了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毋庸置疑,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教育的高质量依托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又离不开备课的导向和引领。在立德树人语境下,实现备课的深度变革,必须摒弃“假备课”,倡导“真备课”。

什么是“真备课”?有专家认为,备课备的应该是终身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的应该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吃饭家什;备的应该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好篇章,而不应是徒有外表的花拳绣腿。

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树立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以课程标准引领备课,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在备课中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二是改变传统备课的设计理念,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使教案为学生的学服务,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从重视“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三是备课要着力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要体现教师的创造力,不要迷信教参和教案集。

二、在积极语用视域下,革除“假教”、崇尚“真教”是必由之路

(一)课堂失真的倾向值得警觉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新的语文教育观在与各种课程理念、教学智慧、教育精神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中得到建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面貌。与此同时,由于对某些课程观念的误读,实践上的误判,再加上社会上虚假、浮躁之风的影响,课堂上出现了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其中被谈论得最多的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在语文课堂上,烦琐分析与滔滔不绝的讲问之风过盛,教学时空泛的“人文精神”渲染过度,拓展过多,教学花样层出不穷,课堂上“蜂飞蝶舞”频频闪现,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

二是在践行课标中出现许多伪善、虚假的现象,最为突出的当数“非语文”现象充斥课堂。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空泛和虚化。具体表现有:为多媒体所累的“非语文”现象,打着“学科整合”幌子的“非语文”现象,教学内容泛化和教学过程形式化的“非语文”现象。

三是课堂上出现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虚假自主、无效学习、随意探究、孤立文本、讨论泛化、弱化基础等。对此,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做了概括。

四是在语文课堂中出现了“貌合神离”的现象,致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走向新的歧路。具体表现为:一味强调“合作探究”而忽视实际效果;一味注重“学科整合”而迷失“语文本质”;一味凸显“主体地位”而削弱“主导作用”;一味推崇“赏识评价”而缺乏“真情实感”;一味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华美和轰动效应而让“生本课堂”被异化为“唯美课堂”,课堂教学主流价值观正在消解。

五是一些教师担心别人指责其观念陈旧,行为落伍。教学时他们积极与“新潮”攀亲,努力向“流行”靠拢,盲目跟风,追逐时尚,什么流行模仿什么,往往在模仿上驻足良久,被求异心态和完美心态所累。

(二)崇尚“真教”刻不容缓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为高频词,强化“语用”功能受到关注,但在实践中,窄化语用、误解语用、泛化语用等现象日益凸显。针对语文课堂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的状态,许多有识之士从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来解读真语文、探索真语文、实践真语文。课堂革命,已势在必行。

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课堂将怎样变革?研究者认为,革除“假教”,崇尚“真教”是关键。

什么是“真教”?有识之士归纳了三点要义:一是设置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教学实施要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真教”要回归语文的天然本色,简朴实在。崇尚“真教”,就要给课堂“减肥”“消肿”“去水”“瘦身”,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烦琐、花哨的行为,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流程科学、媒体得当、讲究实效。三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坚持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力求板块清晰、流程简洁。

三、践行“真备”“真教”,实现课堂增效

(一)以课程标准引领备课,让备课与课改同行

在积极语用的视域下,如何做到“真备课”?对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无论教学理念怎样更新,教材怎样变革,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准确解读教材,恰当处理教材都是亘古不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要深入,要入乎其内。因为只有入乎其内,方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处理教材要浅出,要出乎其外。唯有出乎其外才能循循善诱,才能吸引学生,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按照专家学者的见解,笔者认为教师“真备课”至少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把握教材应当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把握教材,就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解读教材,而且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去读:首先从成人的视角去读作品,其次从儿童的立场去读文本,最后从职业人的角度去读教材。几个轮回下来,就如同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欣赏庐山一样,教者“心中有本”,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用成人的视角,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用儿童的视角,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用职业人的视角,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钻研教材,还要“三心”相通:一要理解编者和作者的心,二要锤炼学生的心,三要体现教者的心。

二是处理教材应当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握教材时,教者站在了最高层,便能“一览众山小”。以此为起点,还应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之成为最合适的学习载体,让学生得到很多收获。处理教材时,教师既要重本、用本,又不能唯本,使“教材”转化为“学材”,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从“教本”向“学本”的转变。这是优化备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三是课前预设应当期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在课堂上能像蝴蝶和黄莺那样美好自在,这是语文教师的期待。怀揣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必须真正践行“以学定教,为学服务”。笔者认为,用这种思维去备课,教师已经迈向了成功之道。

(二)以积极语用引领教学,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精准落地

为实现“真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育研究者从“本体论”“课程论”“整体观”“语用学”等视角,提出了诸多新思路、新方略。

一是回归语文本质属性,恪守语文姓“语”。语文姓“语”,强调的是语文的特质和个性。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关键点,毫不偏颇,语文教师才能坚守语文课程本位,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唯有恪守语文姓“语”,才能最大程度避免“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的倾向,语文教学才有可能昂扬走向正道,回归本色,回归本真。

二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之全局。语文教师要用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处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诸多的复杂关系。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教育格局:(1)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琴瑟和谐。(2)坚持“继承”“创新”的渗透濡染。(3)坚持语文教育各构成要素整体推动。(4)坚持“标准”“多元”水乳交融。(5)坚持“主体”“主导”相辅相成。(6)坚持“实”“活”灵动融合。追求和谐、平衡发展,回归小学语文教育本质,这是推进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之事。

三是构建核心素养语境下的新课堂,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精准落地。欲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语文教师必须坚守“整体观照”的课堂教学理念,深化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语文课堂实现一系列转变。研究者提出,语文教学目标须从“指向三维目标”转向“指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须从“语文知识体系”转向“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教学方式须从“反复记忆与强化训练”转向“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教学评价须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

四是坚守语言运用,利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各种活动。《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核心地位,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语文教学必须从“重语言理解”向“重语言运用”转变。为此,有识之士提出相关的策略,提倡“积极语用”,利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建构“语用”教学新秩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者不仅可以从单元话题、文本体裁等诸多方面找寻语用点,还应开拓思路,关注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习作、口语交际等板块,着力加强语用训练。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