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融合机制研究

2019-01-11王日俊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创贫困地区高校学生

顾 兵,王日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围绕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完善与发展。精准扶贫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的指导下,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已进入了脱贫攻坚阶段。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自身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所在,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融合,通过人格教育、创新培养、教育扶贫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有利于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把精准扶贫与以往的传统扶贫做对比,精准扶贫脱离了传统的方式,改变了扶贫的方向,在过去的传统扶贫中,主要注重资源输入型,而精准扶贫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所需要扶贫的区域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区域的经济现状和潜力,如何去改善贫困的动力,从其根本上进行改变。就此提出的各项政策,以及实施政策的关键就是“人”,因为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全面发展人,使人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职业教育是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点,并且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精准扶贫也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和它保持一定的高度和兼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将二者分开进行研究的。

宋宸刚等针对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国精准扶贫的最优模式是教育扶贫,关键路径是金融扶贫[3];胡桃等通过介绍百森商学院著名的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和促进校企合作等建议[4];王嘉毅等提出了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普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功能、加大招生扶贫力度等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应采取的措施[5];刘航等提出通过标准配置资源、增强职业吸引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资助水平等措施着重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完善人格教育、创新课程体系和促进校企合作等;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教育扶贫,而教育扶贫的核心是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环境,依托高校职业教育等。因此,围绕教育扶贫与校企合作可以把精准扶贫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知识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融合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教育扶贫,因此让高校学生将知识带到贫困地区,推进教育扶贫,同时,利用贫困地区的环境,磨炼高校学生的意志品质,完善其人格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双创知识。

2.1 依托高校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扶贫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在扶持贫困地区方面,可以说是全面支持,例如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等,政府对社会的保障等,国家给了贫困地区最大限度的物质上的支持,然而,这样的传统扶贫只是治标不治本,目前,越来越多的制定政策的人和学者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发现了教育扶贫的重要和对贫困地区的深远影响,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扶贫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政策。教育扶贫与传统扶贫不同,它并没有注重物质上的改变,而是从人的自身素质进行改变,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可以强国,教育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未来,教育扶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从根本上改变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另外,全要素生产率第一次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到,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研发资本、政府效能等因素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精准扶贫会深深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方面有了很大的增长,可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我国少了3.8年,对比是十分明显的,而贫困地区的人是拉开这一距离的主体,所以,教育扶贫对于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高校学生深入到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面向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的能力,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在教育扶贫的帮助下,贫困家庭的子女可以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和工厂里的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致富的本领,从他一个人进而改善整个家庭。那么在这个阶段,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成了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高校人才可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教育,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贡献重要的力量。

2.2 深入扶贫地区实践创新创业知识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中蕴藏着许多“缄默知识”,它与“显性知识”不同,它不可以通过言语来形容和表达,而是需要建立一定的教育体系,以实践为导向。正是这个原因,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创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它与其他的教育类型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健全的人格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它会对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思维意识的主导。人格教育是双创教育内部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激荡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着重创业人格的健全,通过潜意识的熏陶,激发学生主体思维意识的积极参与。深入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过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同时贫困地区的广阔天地也可以让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大胆实践,我国对于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大量资源投入也为其实践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 扶贫企业——沟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桥梁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无论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在精准扶贫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贫困地区的企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类是一直存在于贫困地区贫困企业,另一类是助力精准扶贫的外来企业。前者由于所处环境、技术条件及人员素质等限制十分落后,后者则为贫困地区带来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专业人员等。因此,让高校学生进入这两种企业就可以架起连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桥梁。

3.1 利用双创知识激活扶贫企业

自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性文件,对推进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战略安排和总体部署。从国家制定的精准扶贫施策内容来看,其与职业教育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适性。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和教育扶贫工作。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实现路径,其中提出了产业发展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多项办法措施。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免费提供场地、减免税额以及提供先进技术培训等。首先,贫困企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其处于贫困地区,缺少资源和市场,这些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其次,贫困企业的人员素质偏低,导致技术落后,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进入到贫困企业。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高校学生深入到贫困企业,无论从企业管理经营还是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能为贫困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促进贫困企业脱贫致富。高校学生进入贫困地区不仅能激活贫困企业,还能产生很多辐射效应,比如,可以给企业内贫困地区本地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也可以为员工对其子女的教育提供帮助。

3.2 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双创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教育,而更加偏重于实践。各大高校应该越来越注重实践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相结合。与此同时,建设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重在实践的教育,在课程方面的实例课程可以更好的教育指导和培养学生,学生们可以通过真实案例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更好地学习到真实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科技园区可以提供服务,为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尽最大的能力。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也离不开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例如美国,许多企业都提供了实习岗位,让高校的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资助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捐赠创业教师席位,成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综上所述,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借鉴这种形式,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平台。

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企业就是其中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种优秀的外来企业不断涌入到贫困地区。促成这些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让高校学生深入到扶贫企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得到实践,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扶贫企业的发展。同时,应发挥高校的作用,加大贫困地区与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合作,加强高校的辐射作用。可尝试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协同实践基地”,在贫困地区努力开展高校职业教育,并与扶贫企业和负责扶贫工作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输送到扶贫企业中去,并按照扶贫政策的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双创实践训练。

4 双创资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同时拥有和需求很多不同的资源,将二者的资源相融合,互相利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共同发展。双创教育的最大资源就是拥有创新创业知识的人才以及先进的双创成果,当然还包括和高校合作的企业及政策等等。而精准扶贫资源优势在大量的扶贫资金,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实践机会等等。把所有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各取所需,对二者共同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1 助力双创成果服务精准扶贫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会产生很多先进的成果,将这些成果应用到精准扶贫中,会大大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行。开发性金融一般为政府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体现政府意志,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是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生态的创新,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融资以及我国市场制度的建设。开发性金融通过融制、融智、融资的扶贫策略和“易地扶贫搬迁到省、基础设施到县、产业发展到村(户)、教育资助到户(人)”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投融资模式,务实支持脱贫攻坚。

一方面,采取“省负总责”的融资模式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性金融创立“统一贷款、统一采购、统一还款”的省级借款主体,对精准扶贫资金进行从省到市再到县的分层管理,对精准扶贫资金的借用及管理环节进行深度规范,并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进行合并管理,同一扶贫地区与本地高校与异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对扶贫企业及扶贫地区的双创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创新,鼓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新型人才深入到扶贫地区,简化贷款的申请、管理及发放流程,推动扶贫地区企业的大力发展。此外,开发性金融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在校贫困学生资助贷款、高校学生在贫困地区开展双创实践贷款以及扶贫企业的贷款方面,开发性金融对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凭借着开发性金融特有的融资优势,依托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借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良好解决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学习、创业和就业的资金问题。

4.2 整合扶贫资源推动双创实践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思想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保证,还是精准扶贫地区基础教育的保证,更是双创教育人才深入扶贫地区,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践双创知识的有力保证。将高校的优质资源与扶贫教育进行共享,一方面促进了教育扶贫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供了有力反馈[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和网络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知识的实践及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力工具,普及贫困地区的信息化教育,促进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加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通过远程教育及线上线下学习想结合等方式,将高校的双创知识在贫困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从而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双创贫困地区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