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1-11王海燕

中国建材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甘肃省校企高职

王海燕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甘肃 灵台 744400)

1 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子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外延式发展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内涵式发展指高等职业教育要把高职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效益,积极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甘肃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

2.1 体制机制及综合改革方面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支持和保障高职教育发展,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搭建教育精准扶贫“立交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初步探索实施绿色高职教育。但由于甘肃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办学历史不长,文化积淀不够,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社会行业分工对技术人才的要求,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2]。

2.2 专业建设方面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产业,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新开设对接产业升级特色骨干专业(群)、停办就业萎缩专业等举措,使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但甘肃省高职专业设置还是不太合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不够,专业设置学科痕迹比较明显,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不够,导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

2.3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近年来,甘肃省各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分层培养等综合措施联动方式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强化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加大了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力度。但大部分教师中从原中职学校转型而来,未经过系统职业教育培训,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任教师相对不足,师生比大多高于1:18。聘任的生产一线客座教授、高水平专家等,仅限于来校作报告或参与专业设置,基本不承担教学任务。

2.4 产教深度融合方面

甘肃省共组建职教集团35 个,强化行业指导,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了高职大学生的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全省33 所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但甘肃省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还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企业将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2.5 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方面

甘肃省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比较迅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省27 所高职高专年招生约5.8 万人,在校生共15.9 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5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除了一流和优质校建设单位之外的其它高职院校,招生都相对比较困难。此外,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层次还不高。

3 甘肃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

1)完善治理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制,构建多元监督体系,推进民主管理;基于学院章程相配套,完善与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后勤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明晰岗位职责、考核评价、办事程序、议事规程,目标管理;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

2)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职教集团高效运行。加强与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合作就业、专业咨询、监督评价、项目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3)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管理办法,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实施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和岗位用人聘任的依据。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业绩贡献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3.2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1)完善专业管理机制,制定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专业建设;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完善专业“诊改”机制,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精确采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动态分析专业建设。

2)建立内部评估机制,完善专业内部质量评估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确定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和权重系数,构建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引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专业评价预警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使培养的人才更加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求,通过专业改造、专业合并和开设新专业等方式,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 “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建设需求,为甘肃产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名师培养机制,注重梯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培养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支持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担任社会兼职,主持或参加应用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生产项目和经营管理,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强化教师实践能力,选派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度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项目,全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实施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企业专家、上好一门课、带好一批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专业教师5年内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 个月。

3)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3.4 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1)开展职业规划发展指导,统筹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意向,组建“职业发展导师”、“学生发展指导员”、“校内外专家精英”立体化指导团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加强“工匠精神”培养,“进一步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3];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创建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使“工匠精神”培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拓宽育人渠道,拓宽大学生资助途径,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校内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建立贫困生学生互助基金,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明确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成具有专业特色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创客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合作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协作、孵化机制,支持师生开展创新创业。

5 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尝试建立由政府主导下的行业企业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等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校自身生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密切教育教学与行业产业的关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生产项目,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合作培养学生比例达50%以上。

6 深化文化育人工程

推进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设立道德讲堂,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科普知识等系列讲座,强化德育工作,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体的特色校园文化;建立和完善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评价办法等学院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营造严谨治学、潜心研究、鼓励创新的文化和学术风气;加强民主治校,创新学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校园品牌文化,促进学术文化和阵地文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化校际合作、拓展校行合作,尤其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职业院校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服务沿线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甘肃省职业教育的新兴增长点所在”[4],各高职院校要围绕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7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将由社会边缘走向核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主引擎。”[5]甘肃省各高职院校要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转化科技成果等方式,直接为社会服务;锤炼“专家型”科研创新团队,一流和优质校要打造重点科研创新团队2 ~3 个,主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社会培训任务,解决学校发展和行业、企业生产中的难题;打造品牌性科研成果,联合行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争取高级别重大项目,打造品牌性科研成果;创建全方位社会服务平台,组建社会服务科技团队,全方位开展技术合作、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生产合作,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校企高职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