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厘清、定位与开发
2019-01-11谢娜
谢 娜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1]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当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生态功能的应然地位和表现,剖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发挥的内因和外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在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提高其实效,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时代之选,现实之需。
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厘清
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曾说过:“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2]”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一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转型徐徐拉开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幕,相伴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也应该得以被挖掘和开发。
1.1 由再生向超越发展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传道授业”的再生功能,推动着社会精神的再生产。“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被视为再生产既定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实现人们政治角色的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的人。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一次崭新的任务。[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应该面向新时代,除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外,绝不应该忽略、轻视、边缘化生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介入生态文明建设,主动关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使人们明白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或异己的力量。新时代,人们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品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对美好生活更高品质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能超越原有的功能,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个体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新的体现。
1.2 由多样向统筹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重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单一开始走向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经济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进人们精神动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选择、渗透、创造文化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建设的指明灯、润滑剂,不可或缺。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成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五价功能的协同整合。其实,不论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都是一个政治命题。只有更好地解决了每个领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全方位发展进步的进程中,不可能单一的强调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把各方面的功能统筹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汇聚更大的合力。
1.3 由传承向创新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传输给个体,使其内化为可被人理解和认可的主流文化。但在全球化、现代化、生态化的新时代,仅仅保持这样的传承功能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解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问题,也需要思考现实中先进文化的创造工作。当前,“经常讲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其实还有一个心态治理、心态文明,[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需要制定生态制度,更重要地是要培养生态公民,从观念和心灵的层面找原因。生态领域的观念治理不同于社会领域的观念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提出,既是对以往固有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为了促进人类主体境界的提高。
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则,并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指导自身生产和生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生态认知,唤醒生态意识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恶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严峻问题,是自然界对人类无限度盲目开发的严重警告。生态危机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所谓生态认知,是指人们对于生态系统内部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基本看法。所谓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观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社会意识。良好的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是解决人类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人们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它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唤醒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弥补人们生态认知短板的基础上,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破坏环境就是对人类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帮助人们放弃作为自然的征服者、占有者和索取者的角色,以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为指导,主动自觉地将生态道德要求融于日常生活、工作之中。
2.2 宣传生态法规,规范生活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自觉,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为此,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法律法规制度,同时也划定了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和护法意识,在行动中严格遵守生态法规,恪守生态红线,不越雷池一步。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相关生态政策和法律体系传递给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法律法规的约束、规范功能,从而调控人们的生态行为,使生态警钟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长鸣,促使人们的行为与生态保护同步、与生态发展相协调。
2.3 引领社会思潮,传播生态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集中表现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进程。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态思潮,包括人类中心主义、技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等,这些思潮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影响深远,其产生都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不同时代的生态问题,具有时代性。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反思发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文化和价值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7]”因此,要想真正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生态思潮,揭示各种生态思潮产生的根源,帮助人们认清其思想本质,从而增强人们的批判抵御能力和选择吸收能力。事实上,对各种生态思潮评价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然,我们在剖析现存的一些思想文化观点和价值观是如何助长甚至引发生态危机的同时,还应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人们去关注自然界除了具有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物质价值以外,还具有满足人的科学认识、审美需要、文化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大力传播生态文化。这样既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可以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激励功能。
2.4 提倡绿色消费、创造低碳生活
进入工业文明社会,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反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特别是要转变人们不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理性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人们以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属于物质主义。这种生活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必须要向人们进行基本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懂得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个人只关注自我满足而蔑视公共生活准则,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只有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心态适度、目标适度,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实现。
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开发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实现是一个由潜到显、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的过程,影响生态功能发挥的因素包括内外维度和主客观条件等。为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开发,需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扩充、从主体到客体提高素质、从理论到实践实现统一。
3.1 挖掘生态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教育内容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可资利用的一切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自然的或者社会的要素或价值[8]”。为了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强烈的资源观必不可少。首先,树立整体观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资源结构,努力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理应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生态教育内容,丰富生态教育资源。例如,在经济建设中增添资源价值观、绿色财富观、生态利益观、生态生产观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内容;在政治建设中增添生态政绩观、生态权利义务观、生态治理观和生态法治观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内容;在文化建设中增添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内容;在社会建设中增添代际平等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旅游观和生态安全观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内容。其次,树立开放观念,增强生态教育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生态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1)要做理论上的深度挖掘。理论挖掘的深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理论的澄明程度,只有不断深入探究生态文明的理论,才能更好的展现和揭示其深刻内涵,才能最终实现从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当前,深化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需要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国情的合理阐释,需要宣传最新的党的思想方针路线以统一认识,凝聚人心,达成共识。(2)要做数量上的横向扩展。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生态教育的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学校、家庭、群众团体等;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深入挖掘各个方面内容,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生态教育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提高人们生态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主观能动性
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其形成符合一定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并通过人的活动来显现其对人及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9]。更好地建构人们的生态理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开发。首先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开发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全力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激发受教育者的生态行动力,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应变能力,做好生态引路人。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践行生态理念,不仅要做生态文明的示范者,还要做生态文明的研究者。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加强生态互动质量研究。其次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生态功能的开发。恩格斯说:“行动的一切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0]”根据马克思需求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需求逐步向自我实现需求升级的。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中要使教育对象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想需要与社会期望实现结合,帮助教育对象厘清发展目标,最大限度调动教育对象的生态行动动力。只有不断激发人们的生态需求,让生态意识在受教育者心中根深蒂固,才能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综合利用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外显程度
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之一,对它的合理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在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进行。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新载体,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大数据是无所不在的数据,它基于发达的信息技术,汇聚和传播越来越多可资利用的数据。首先,应该树立敏锐的数据意识,利用大数据做好生态宣传工作。大数据具有大规模、成批量、海量化等特点,一方面,可以利用海量信息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扬长避短,克服其“全覆盖、无重点”“一阵风、缺效果”等弊病,建立科学的数据思维;在宣传工作的推进方面,实现信息传播大众化的同时兼顾向分众传播的转变,提高宣传效益性。其次,构建大数据技术平台。借助大数据发挥生态功能需要构建自己的技术平台,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资源大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针对事业单位,可以在相关网站上及时发布和更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及时披露有损生态文明的不良行为、报道生态保护的典型事例;针对社区,可以在小区公示栏和电梯里的电子屏幕上定期投放生态教育信息;此外,还可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公众号、微博、BBS,发布一些简短又带有教育意义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
3.4 扩展生态教育渠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从理论走向实践
“渠道”是一个很形象的概念,所谓“水到渠成”,它生动地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流动的状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就要注重探寻生态教育的渠道,运用好主渠道,开发新渠道,使生态教育像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充满整个大动脉和各个毛细血管,运行畅通。有效开发生态教育渠道,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是深挖正式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继续运用课堂、讲座、座谈、讨论等正式渠道,普及生态知识,提升教育对象的生态意识。与此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深化正式渠道的传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思潮引领与目标凝聚,达成美丽家园建设的共识。二是创设非正式渠道。运用新媒体开展生态实践活动,选拔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发掘一批有公信力的榜样,鼓励他们与教育对象一起进行线上线下的生态活动,如美丽校园、家园、社区等系列建设活动,田野调查、百度地图现场防污点监督等。在实践中启发深思,在深思中促进生态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升华生态信念,在信念指引下进行生态行动。三是融汇多种渠道[11]。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采用立美育德、环境陶冶与活动育人等方法,融汇制度规约与媒体引导等渗透法,运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合力,开展环保热点辩论、环保志愿服务、生态旅游、野外考察、户外探险等活动,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环保主体意识和强烈的环保参与意识,从根本上增强教育对象的生态审美能力和护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