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路径研究
2019-01-11韩燕玉
韩燕玉
在应用型人才需求度不断扩大的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进展、教育路径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却一直属于薄弱环节,在缺乏专业培养路径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今后的升学及就业都将面临着这一部分的短板。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特点及综合素质要求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特点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需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且专业知识架构较为完整;(2)实践能力较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合理延伸,向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3)创新意识与专业能力兼备,能够在某些创造性的领域当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拓出新的内容。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所具备的主要核心特点即“实用”,无论在各专业、各领域当中,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发展均相对平衡,在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过渡中更为有利[1]。
1.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综合素质要求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既包含着对世界观的理解,也包含着面对事情及问题时的思路与解决方法[2]。(2)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强等,关系着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精神层次,决定着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所做出的选择与行为。(3)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即指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只有在稳抓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思维方式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在实践技能及研究能力上也更有竞争力。(4)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两个层面,既要求大学生具备正常、健康的身体条件,也要求心理方面的稳定与积极,以形成良性、完整的人格结构[3]。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主体的缺失
就目前综合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开展情况来看,所倡导的核心大多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人人应当参与的任务”。这种宽泛化的教育形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教育主体,但也使教育主体的针对性受到了淡化,不利于将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落实在每一个主体上,即“人人有责”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人无责”[4]。
2.2 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比起专业教育中具有规范性的系统课程培训,素质教育在高校落实过程中却时常面临着教育体系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弊端,使素质教育往往无法起到根源性培养作用。例如,部分高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在任意课程、教材上随意冠以素质教育之称,实际内容却与专业的素质教育并无太大联系,导致了教学目标模糊、素质教师难以落实到位的困境出现。
2.3 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当前众多教育界人士纷纷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具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多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原则等,其核心为探讨这一教育内容的属性及意义。但脱离理论层面后,许多教育者仍然对“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这一问题一知半解,对于素质教育的具体推行形式缺乏有效的方案,致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2.4 教育形式流于表面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属于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别,同时也体现着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形式上本应避开功利性、形式化的教育思想。但目前的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的课程支持与专业的师资队伍,导致在教育形式上相对缺乏生命力与吸引力,这便导致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爱好严重脱离,也造成了教育形式流于表面的困境,使素质教育的理论成为“空中楼阁”[5]。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养成路径
3.1 环境层面
3.1.1 构建精神文明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意味着构建精神文明校园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6]。因此,校方可从校园环境出发,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路径之一。一方面,在校规、校训等彰显校园文化精神的载体上,坚持在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融入关于治学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从而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校方对于物质文化的正确宣传对学生也可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可通过发放爱国、禁毒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手册,或以创设黑板报、印制相关主题的文化衫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构建正确价值观的环境目的。通过上述措施,学生对于来自校园环境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概念可得到进一步加深,有助于从根源上夯实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根基。
3.1.2 创设以自我管理为前提的校园成长环境 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便在于促成大学生个性发展,而要确保大学生个性发展方向的积极性与健全性,首先还需做好以自我管理为前提的把控工作。在校园环境塑造过程中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主动向学生宣传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即让学生认识到如何自主处理自身事务、如何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激发自我管理潜能的目的;(2)在宿舍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降低来自校方的干涉程度,转交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于每周将取得的管理成果以总结的形式进行记录,观察学生在这一措施下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3)可引导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自主创建一套专门的“缺勤档案”,对于合理范围内零缺勤的学生予以适当鼓励嘉奖,以提高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方案中的积极性。
3.2 思想道德层面
3.2.1 强化大学课堂教育在道德引导方面的作用 在本科高校中,教学课堂作为直接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最直接途径,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要从根源上强化课堂教育在道德引导方面的作用,首先还需认识到这里指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应将眼光放至每一类课程、科目当中,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中。一方面,需要针对高校的课堂教学结构做出进一步优化,从辩证、唯物的角度出发,教师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虑进行解答,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入了解事物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面临结构相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更清晰地感受到脚踏实地、不畏艰难等优秀思想道德的渗透,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3.2.2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道德素质培养渠道 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外,教学工作者还可开拓课外渠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作为与新型科技手段接触较为紧密的年轻人群,对于新媒体技术等新兴产物通常具有高度兴趣,因此可以此为切入点,将思想道德培养手段进一步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教育当中。例如,校方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设专门的思想教育专栏,要求学生于课后进行浏览与阅读,同时与该账户进行积极互动,以达到实时信息交流的目的。同时,可定期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影片,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感受、收获写出影片的观后感,在丰富课余活动的同时也可达到拓宽道德素质培养渠道的目的。
3.3 专业素质层面
3.3.1 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快速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一大渠道,也是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方法滞后、与学生兴趣不符等原因,难以使教学工作真正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学校要通过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来避开以往专业素质针对性不强的教学短板。一方面,可在课程目标设置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点、个体特征进行调整,避免以“灌入式教学法”使教学工作陷入单一枯燥的困境当中;另一方面,可针对教学方法做出进一步革新,灵活运用课内研讨、课后实践、调查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成绩考核时,应注意避开以往以考试为核心的误区,而应将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上来,在发挥考试激励及导向功能的同时,也要侧重于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
3.3.2 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专业素质既包含学生对于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能力,因此,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深化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必经之路。首先,应当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层面的培养力度,通过开设实践课程、设置实习岗位等形式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参与度,使学生获得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其次,在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将训练学生意志力、思维逻辑能力作为教学侧重点,防止陷入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僵局;另外,实践活动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可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的实践活动中来;最后,要求学生以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理论总结,并针对自身知识体系与专业素质框架进行丰富与填充。
3.4 身心素质层面
3.4.1 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标推行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强化身体素质目标:其一,设置以强化身体素质为核心的体育锻炼目标,学生可结合自身身体条件、力量等级为自己设置专门的锻炼目标,如男生可以篮球、足球等强度较大的锻炼形式为主,女生则以羽毛球、慢跑等强度较小的锻炼形式为主;其二,建立专门的校园医疗卫生制度,一方面负责学生饮食、生活方面的安全健康,另一方面则针对健康运动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讲解告知,方便学生在确保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开展运动锻炼;其三,通过引入投资等形式加大校内体育锻炼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不同锻炼形式上的器材需求,在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基础上,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7]。
3.4.2 成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除身体素质外,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校方需通过有效的手段稳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一方面,为进一步消除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校方可通过专门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来为学生解决一些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开办讲座、在校园公众号开设心理教育栏目等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尽可能消除学生抵触情绪的同时,吸引更多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到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中来;最后,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的角度出发,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倾诉、参加课外活动等形式调节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及时扼杀即将形成的心理问题,从根源上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构建具有重要的奠定意义,需要社会、校方及教育工作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除了采取专门的养成措施之外,还需在落实进展中不断总结现有经验,从查漏补缺的角度调节短板,致力于综合素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