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环经济谈资源综合利用
2019-01-11赵怡然张桂红彭建军朱若君彭超王君
赵怡然 张桂红 彭建军 朱若君 彭超 王君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发展的迫切要求。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提出了我国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的目标。
1 循环经济发展稳步进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政府通过收取企业的污染排放费等一系列手段,将稀缺的社会资源:自然和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发展全过程,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进行再定价和利益再分配。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外部效益内部化,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改变资源供给模式,最终达成生态环境多方共赢的目标。
我国自20世纪末逐步引入循环经济概念起,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政府提出了将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工作旨在探索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推广模式。随着我国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工作,循环经济逐步从理念转变为行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积极进展和成效。近年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一系列行动计划,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组织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工作,推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也将循环经济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循环链接得到了不断深化,资源再生利用体系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建立,“城市矿产”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再制造产业化稳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始起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 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物质循环的闭环和能量的梯次梯级利用。而产业纵向延长链条和横向耦合链接是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次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的重要途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已经成为有效缓解战略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
为保障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稳步进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陆续发布了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财税〔2008〕117号)、《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的实施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在2018年正式实施,我国将对煤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排放企业和个人征收5-25元/吨不等的环境保护税,并出台了对开展相应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和个人,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的规定。而在《财政部 税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保护税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纳税人对应税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应当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管理规范。’这些优惠政策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从而达成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2005年至2015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8%,“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2015年产生量达33亿吨(含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976.1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历史累计堆存量已超过600亿吨,堆存占地在200万公顷以上。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2015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65%,其中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不含废石)综合利用率为5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2.2亿吨。总体来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依然明显。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还停留在单种固废的消纳层面进行考虑,对于多种固体废弃物采用全产业链协同利用的方法较少。且受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堆存及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受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发展影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一直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作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共有123种,其中76种已经查明其资源储量,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28种,前十位的有41种。其中煤炭、铝土矿、磷矿、锰矿、金矿、锑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贵州以“江南煤都”著称,资源储量居江南各省、区、市之首,位全国第五位;贵州铝土矿资源位全国第三位;贵州磷矿资源储量位局全国第二位,且贵州省作为全国富磷矿最多的省份,富磷矿储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32.6%;贵州重晶石有全国最大的产区,资源储量位全国第一位。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贵州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工业和磷化工基地、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及亚洲最大的碳酸钡生产基地。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由于工业领域资源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十二五”时期,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约20878万吨,比“十一五”时期增长约6637万吨,平均综合利用率约57%,比“十一五”时期平均值42.8%提高14个百分点;但同时“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在快速攀升,总产生量约36727万吨,堆存量净增约15849万吨,加上历史存量堆存量约25000万吨,合计总堆存量约40849万吨;新增工业固废堆存占地约0.85万亩,合计堆存总占地约2.2万亩。
预计到2020年贵州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量将达到3800万吨,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将达到2.9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3%左右较“十二五”期间将有较大提高。
但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目前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受地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同类企业间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差异较大;由于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企业生产附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低,企业关注度不高、投入不足,循环产业链不完善排放;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仍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大规模、高附加值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还不够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最佳选择
要解决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固体废弃物生产排放企业,要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后续废弃物利用问题,做到全过程约束各项指标,清洁生产,尽可能做到分类处理,尽可能降低后端产业处理的成本;另一个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化利用的支持和投入,积极推动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集成技术推广。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进程。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从表层循环到深层循环的全面推行。充分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从在企业内部进行从生产原料到排放废物综合考虑的小循环,逐步延伸至区域发展中,彼此关联、资源互补的生态产业链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实现资源的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
而在如何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方面,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领尤为重要。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主体,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监督,将对全社会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努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原始经济发展弊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建立规范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所幸,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明确提出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2014年《“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提出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发布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工信部在2015年印发《京津冀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等,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构建而成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且随着GB/T 34345-2017《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技术导则》等一系列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的逐步实施,我国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也基本成型,为下一步各行业推广循环经济建设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规范了不同行业循环经济水平评价的方法。就现已出台的相关行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标准来看,对于评价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基本都将资源产出率与资源循环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使同时综合企业法律法规符合性、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性等基本要求,从而考量被评企业的循环经济绩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