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1-11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徐爱军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 徐爱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
小学生正是天真烂漫、思维活泼的年龄,他们本应该充满很多天马行空、新鲜好奇的想法,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但反观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学科应有素养的成长。根据调查,目前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课堂秉承着学生做题、老师讲题,老师讲的多甚至包办,学生讲的少甚至完全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使教学环境枯燥单一,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其次,很多老师讲解试题解法时,往往选择一种最容易理解的解法,忽视其他解题方法的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形成思维定式,只会照搬老师讲解的解题方式,而不知道换个角度进行变式思考,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老师所讲的题目稍微变化一下就束手无策了。
再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范围还是比较局限。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极强的从众心理,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后,反应较快、基础较好的学生率先回答,而一些反应滞后或缺乏信心的同学却发现心中想法与这些同学的答案不一样,就对自己的想法形成了怀疑,缺乏对自己思维的坚定信心,于是就很快否决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心态是很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也会让学生逐渐地失去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第四,根据调查,不少学生所做的题绝大部分是体现学科知识比较抽象的数学题,也是具有唯一答案的题,很少做到需要开放性思维的试题,也很少做到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试题,导致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抽象的文字和数据,甚至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运算技巧后还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运算。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固化了,缺乏变异了,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如同一句空喊的口号存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根据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还要注重生活与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适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同时要注重开放性作业模块的设计。多管齐下,方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促使学生认真思考的直接动力。加上数学学科关系到很多抽象性数据,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枯燥。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就需要通过种种手段提升学生学科兴趣。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导入,通过情境化创设呈现枯燥乏味的数学语言,通过悬念设置提升问题思考的吸引力,通过多层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等等。学生一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高效地投入学习,认真思考,形成智慧的灵感,呈现有创意的思维。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绝大部分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气氛沉闷、毫无激情的课堂很难激发他们集中精力进行思考的注意力,反而是让他们散漫地坐在座位上等着别人的现成答案。此时,我们可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多元的小组活动等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游戏下的课堂氛围肯定是异常活跃的,也是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的。再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具体题目解题方法优劣的微型辩论,或者就某一开放性问题开展小组活动等等,一旦我们放开教师讲解时的那种严肃,转变成轻松自如的小组讨论,那么课堂氛围必定是活跃的,学生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解题思路,潜移默化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3.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或数据的表达上,难免比较抽象,影响对题意的把握和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让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实践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如,我们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整除、余数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课前我们准备好12个同样的水果,让学生将这些水果按个数进行分堆,每堆个数必须相同。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每堆2个、3个、4个、6个都正好分完,而每堆分5个时会有多余的水果,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就可以适时引入整数、余数的概念,导入本课内容教学。通过这种数学实践体验,学生较为形象地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效果瞬间提升。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时,我们可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和宽度,通过小组互动的方法内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概念传授、习题训练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思维灵感,提升创新意识。
4.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学好数学,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化,更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具体来说,我们在数学问题中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凭借所学知识、生活经验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多元思维、小心求证,以不断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的“加减法运算”时,我们不要直接简单地给出加减法的算式让学生计算,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小明去超市购买一瓶水需要3元,他给了超市收银员5元,收银员应找回他多少钱呢?这就很明显地避开了抽象单一的数学计算,而是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逐渐学会问题的解决。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给收银员10元该找回多少钱呢?如果要买两瓶水,5元钱够吗?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断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形成,而不至于僵化在简单的算式中。类似的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不少老师可能习惯于画简单的抽象的三角形图形进行讲解,但如果我们能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融入学生座位的排布和教室的大小,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必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不至于僵化在简单的学科知识中。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需要我们重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充分应用小学生可能会接触到的社会生活资源,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形成。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在练习设计中呈现一定数量的开放性试题,通过一题多解、殊途同归的形式达到解题目标。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既是学科本身的教学需要,又是学科素养发展的需要。作为老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以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备课设计的立足点,避免抽象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元的、趣味性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形成,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