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起来——借直观,助低段孩子轻松解决问题

2019-01-11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张舒波

数学大世界 2019年6期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 张舒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要求是:“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然而在中高段,我们总发现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淡薄,不愿意画图、比划、想象,是因为怕麻烦,还是根本不会?在访谈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居多,那我们是否能在低段就尝试改变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逐步采用几何直观,并在类似情况下建立思考模式、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常青,真正学会“借力”来有效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研究之旅。

一、观察篇——直面现状

1.教学中过程缺位,“自主”纸上谈兵

教学时,很多学生对口算方法早已了然于胸,但由于语言能力发展水平不足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弱的原因,孩子们都只停留在会计算却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样算”的层面上。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些几何图形去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加强学生熟练计算的技能上,而仅以两分钟时间轻描淡写了口算的算理,那么将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变成做题机器。

2.练习时经验缺乏,“解决”无从下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几何直观不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专利”,而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但是学生却无法建立起“数”与“图”的关系,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不明白“数的认识”“数的计算”为何会用到“图形”。究其原因,学生普遍缺乏画图的经验,对方法很茫然。

3.互动时沟通缺乏,“素材”难以实现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几何素材往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形式化,缺乏思维深度,脱离学生学习现实。因此,偶然出现一组好的素材,学生却会无法得到启示。回归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乏类似的案例,没有精心炮制素材,难以实现与知识的良好沟通。可见,老师的直观并不等于学生的直观。

二、实践篇——追根溯源

1.“动起来”—— 直观感受,让研究对象形象化

(1)模拟融进课堂

【困惑一】人教版一上第二单元《位置》,学生难分清左右(前后)关系,图是静止的,学生站在自己的观察者角度,就说不准谁前、谁后。

层次a——刺激感知。适当利用课件,直观演示行驶,便于学生感知前后方向。之后遇到类似问题,可引导学生“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运动的样子”,利用经验解决部分问题。

层次b——演示判断。可以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三辆汽车,上台演示运动情况,亲身体验一下,一旦学生自己站在汽车的角度,就非常容易判断与前、后物体的位置关系了。

层次c——游戏加深。与学生玩位置游戏,“请×××后面的同学站起来,请你拍拍前面同学的肩膀”等,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站在被观察者角度去判断方位的能力,对于左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演示提炼方法

【困惑二】学生学习加法简单,因为理解“合起来”是容易的,但理解减法就会有困难。

层次a——观察提炼。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对图意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经过一番逻辑思维的斗争后,提炼图意,并且锻炼孩子看图说话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减法的理解。

层次b——操作纠错。学生配合演示减法的过程,直观体会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对比纠错、加深印象。

层次c——互动添色。学生自己用学具操作过程,再由同桌互相出题,另一方演示,既增添了趣味性,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对之后的计算学习有所帮助。

2.“动起来”直观操作,从具象理解到抽象想象

【困惑三】遇到几何空间的问题,低段学生本身抽象能力薄弱,对于看不见的面难以想象,这个难点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

(1)从示范到操作,提升理解

教师自己示范远远不够,学生在不同位置,对空间能力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每人有独立操作、观察相应学具的机会,慢慢地从不同角度仔细地观察,并与同桌说一说,把看到的面都记在脑海里,便于在看不到的时候理解与想象。

(2)化被动为主动,举一反三

讲解的时候,一面可以用多媒体软件辅助在屏幕中让长方体动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本身看不到的面。另一面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代替,比如一个积木玩具、一个雕塑甚至是一座建筑等,为空间能力做好铺垫。

(3)经验转型规律,搭建模型

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动起手来,直观地去感受,一遍一遍地尝试、总结,最后脱离操作,在脑中搭起模型、总结出规律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看似耗时,实际上对于孩子发展空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动起来”直观转化,借图示理解文字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能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阐明数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用简单的图形代替数字,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操作,降低错误率。老师应该引导孩子经历理解——画图——抽象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的思维习惯,构建学生“数——形”趣味联系的桥梁:

(1)确定关键,由表及里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理解程度往往很不一样。教师可以在读题时,通过抓题目中的“关键词”来读懂、明确,问一问孩子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文字中的关系。

(2)鼓励画图,以“形”描“数”

明确指出“关键词”后,如果还理不清,就需要借助示意图来帮助进一步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经历画图转化的过程,主动想到利用直观的图形来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对比与优化,在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上,筛选最佳方案,实现从实物图到抽象图的转变。

(3)“图”“文”并茂,完整策略

画图还需要匹配相关的文字说明,让“图”的优势与“字”的特点结合,才算图文并茂,才能呈现完整的画图策略。在作图时,既检查线段图的比例是否符合其中的数量关系,还需要将已知条件,包括数字和重要文字在图中进行标注,方便形象直观与思维之间产生共鸣,将整个线段图置于问题情境,对比教学实际意义,让学生经历一个分析、比较的过程,锻炼思维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