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双尖山地区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找矿远景探讨

2019-01-11马生贵王克铭段鸿昌李文君

中国锰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斜长石基性岩片麻岩

马 宁,马生贵,王克铭,段鸿昌,李文君

(青海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12)

1 地层概况

研究区出露的地层较简单,由老到新主要为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晚古生代泥盆纪牦牛山组。

1.1 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Pt1b)

分布于东昆仑山,位于小庙组之下一套,由各种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橄榄大理岩及角闪岩组成的中高级变质岩系。预查区出露的白沙河地层较少,仅在区内西部有少量出露,呈现近东西向的条带状,与岩浆岩呈侵入接触关系。白沙河岩组可分为4个岩性段:片麻岩段、含石墨大理岩段、片麻岩夹变粒岩段和片麻岩夹片岩—大理岩—石英岩段。本区出露的地层为第四岩性段[1]。

岩石组合以片麻岩夹片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其次还有呈透镜状产出的斜长角闪岩和脉状穿插的伟晶岩。其中片麻岩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绿泥钠长片麻岩等,片岩有黑云夕线长石石英片岩、夕线黑云斜长二云片岩、石榴斜长二云片岩,变粒岩有透辉钾长变粒岩等。大理岩和石英岩以夹层形式产出,由于预查区构造活动较强烈,使岩石厚度变化不一,局部变厚,局部变薄直至尖灭。

1.2 中元古界长城世小庙组(Chx)

小庙组呈椭圆状在预查区北部有少量分布。与加里东期侵入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性主要由石英岩、二云石英岩、黑云长石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夹白云石大理岩组成。

1.3 泥盆世牦牛山组(D3m)

牦牛山组地层分布于预查区中南部一带,与华力西期及印支期侵入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泥盆系牦牛山组地层的岩性组合比较特殊,主要为一套砂岩质、大理岩质的砾岩,砾石之间往往充填胶结火山质,构造变形强烈,发育糜棱面理,其上下均以断层与纳赤台群玄武岩接触。

2 区域构造

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按走向可分为北东向、东西向、近北西向,以北东向断裂为主,次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2]。北东向断裂规模大,延伸远,并控制着区内破碎带和异常的分布;主要受昆中断裂多期活动影响,断裂带内岩石破碎,各类脉岩发育,岩石发生强烈蚀变,形成昆中断裂北侧的次级韧性剪切断裂带,北东向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破碎带受其控制或产于其中。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分布于近东西向断裂两侧,多切断近东西向断裂。

2.1 北东向断裂

区内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16、F22、F28、F29等4条,北东向断裂对近东西向断裂有错断作用,错距约1 km。

F16断裂位于预查区北部,区内出露约1.6 km,沿北东向一直延伸出预查区,走向约60(°),为一逆断层。

F22位于预查区中部,出露长度约7.5 km,走向60(°)~65(°),为一区域性性质不明断层。

F28位于预查区南部,呈北东向展布,走向70(°)~75(°),为一逆断层。在预查区出露长度约8 km,西段延伸出预查区以外,东端断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断层两盘岩性主要为印支期二长花岗岩。

F29断裂分布于预查区东南部,区内出露长3.4 km,与F28呈大致平行产出。该断裂构造为一区域性性质不明断层,是F28断裂的主干构造。

2.2 北西向断裂

区内北西向断裂仅有F25一条,位于预查区中东部,区内出露长度约7.8 km,走向300(°)左右,北端与F23断裂相连,南端断于第四系地层中。

2.3 近东西向断裂

F1位于预查区北部,呈北东向横贯全区,走向50(°)~60(°),为逆断层。沿断层走向见断层三角面、陡坎、负地形,断层面上见有擦痕、阶步;断裂带宽约40 m,带内岩石破碎,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断层两侧岩层产状紊乱片理化强烈,局部地段形成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等蚀变[3]。

F23位于预查区中部,呈近东西向横贯全区,走向80(°)~85(°),为一逆断层。长约16 km,北西端与F1相接,东端穿过预查区,断层两盘岩性分别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

F24位于预查区中部,呈近东西向展布,预查区出露长约5.6 km,走向80(°)~85(°),为一区域性性质不明断层。其东端与F25相接,西端断于第四系地层,断层两盘岩性均为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

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出露有志留世花岗闪长岩(γδS)、寒武世石英闪长岩(δο∈)、三叠世二长花岗岩(ηγT)、超基性岩及脉岩。

3.1 侵入岩

志留世花岗闪长岩(γδS):出露于预查区大部分区域,对地层岩石呈环绕包围形式出露,面积最大,整体侵入早元古代白沙河组(Pt1b)地层中,围岩蚀变不明显,仅能见到一些热变质现象,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性特征:灰—浅灰色,中粗粒状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斜长石(50%~60%)、钾长石(5%~10%)、石英(20%~30%)、角闪石(1%~5%)、黑云母(3%~5%)及副矿物组成[4]。

寒武世石英闪长岩(δο∈):零星分布于预查区中部,与白沙河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与花岗闪长岩呈侵入接触关系。该岩体分布面积约5.0 km2,岩体由闪长岩、角闪辉石岩、辉石岩、角闪闪长岩之混合相出现,岩性间呈复杂的过度关系,无明显界线。闪长岩:灰绿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60%)、角闪石(20%~25%)、黑云母(10%)、石英(4%~5%)及少量副矿物成分组成。角闪闪长岩与闪长岩基本类同,不同者岩石绿帘石化或斜黝帘石化较强,角闪石量多(40%~50%),副矿物有磷灰石和榍石。

三叠世二长花岗岩(ηγT):肉红色,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成分变化大,主要由斜长石(31%~33%)、钾长石(30%~37%)、石英(20%~27%)、黑云母(8%~10%)等组成,其次为角闪石、次生绿泥石(0.5%~1%)组成,副矿物有帘石、榍石、锆石、磷灰石(0.5%~1%)等。斜长石半自形板柱状,聚片双晶,被粘土矿物和绢云母交代,表面浑浊,有的晶体具环带状构造,主要为更长石,少数为中长石。钾长石主要为条纹长石及微斜长石,半自形、他形,具卡氏双晶和格子状双晶,较大的晶体形成斑晶,内有细粒石英、斜长石等,部分被粘土矿物交代。石英呈粒状,分布不均,局部富集呈集合体,表面干净,有熔蚀外形。多充填在其他矿物间隙中,有的与钾长石组成文象结构。黑云母呈深褐色,常呈集合体状出现,部分黑云母次变为绿泥石,沿解理析出铁质等[5]。

3.2 超基性岩体

分布于预查区西部,其岩性主要为橄辉岩,块状构造,他形粒状结构。岩石主要由蚀变矿物(如透闪石、蛇纹石、滑石、黑云母、金云母、绢云母)以及原生矿物橄榄石和辉石组成。岩石发生严重蚀变,原生矿物基本均已蚀变成其他矿物,但仍可见少量的原生矿物即橄榄石残留。辉石含量40%左右,呈柱状,长约2~4 mm,沿颗粒解理缝、边缘发生滑石化、绿泥石化,蚀变程度较高;橄榄石含量35%左右,他形粒状,粒径在3~4 mm左右,沿颗粒裂隙、边缘发生蛇纹石化,蚀变程度较高;透闪石含量10%左右,呈束状、指状、纤维状产出,长度1~4 mm不等,局部发生绿泥石化;金云母含量5%左右,片状,粒径在0.5~2 mm之间,最高干涉色达三级绿,沿颗粒边缘有绿泥石化蚀变。

3.3 脉岩

预查区内脉岩分布广泛,种类较多,其成因与分布上与区域地质构造、深层侵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各种岩脉的岩石特征描述如下。

1)闪长岩脉

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斜长石含量67%,为中长石呈半自形板粒状晶体,具假象。黑云母、角闪石含量29%,角闪石为普通角闪石,呈柱状晶体,含量1%,黑云母呈片状。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

2)石英闪长岩脉

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斜长石含量73%,呈板状、柱状,钾长石含量5%,石英含量12%,呈他形粒状,充填在斜长石孔隙之间,黑云母、角闪石含量10%,呈板状,岩石发育绿泥石化蚀变[6]。

4 矿化体特征

通过以往异常查证工作,在预查区内圈定一处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HS4),并在异常区内发现两处规模不等的超基性岩体Σ1、Σ2,同时在Σ1超基性岩体中圈出镍矿体(NiⅠ-1)一条。

4.1 Σ1超基性岩体

Σ1超基性岩体地表出露长约200 m,宽在50~80 m之间,总体呈北西向展布。由1条地化剖面控制,在超基性岩体内圈出20~70 m宽的CrCoNi异常带,根据剖面异常进行槽探揭露,圈定Ni矿体一条(NiⅠ-1),矿体岩性以蚀变辉橄岩为主,蚀变主要以强的蛇纹石化、褐铁矿化为主,新鲜面见有星点状分布的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见大量镍黄铁矿,据此该矿床为硫化镍类型。

NiⅠ-1矿体:目前由一条探槽(TC01)和一条剖面(YP03)控制,控制长约100 m,宽6.5 m,矿体中Ni品位0.21%~0.31%,NiⅠ-1矿体Ni平均品位0.27%,根据矿体产于镍矿化带中的特征,推测深部延伸处矿体规模应有扩大趋势;该矿体目前仅有1条地化剖面及1条槽探工程控制,两端没有任何工程进行追索控制,控制程度很低。

4.2 Σ2超基性岩体

Σ2超基性岩体位于HS4综合异常的北部位置,与Σ1近于平行产出,目前控制长约400 m,宽在30~50 m之间。由两条地化剖面控制,圈定CrCoNi异常带30~40 m,超基性岩为辉橄岩,岩石表面蛇纹石化、褐铁矿化强,见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等。

截止目前,Σ2超基性岩体上尚未开展槽探工程对异常进行解剖,对具体的含矿性不清楚,但是根据异常强度、规模、超基性岩体特征及矿化蚀变特征,推测其含矿性与Σ1相近,甚至更好。

5 找矿前景探讨

1)研究区位于昆中断裂带以北区域,区内构造交错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并广泛侵入于白沙河地层中,在构造接触带及其附近往往形成中低温热液的金、铜矿等多金属矿种。

2)通过对预查区地、物、化特征与夏日哈木矿区及浪木日矿区对比分析:发现区域上地质背景极为相似,同属东昆仑成矿带;物化探异常对找矿效果方面:物化探异常显示较好,找矿效果较显著。因此,在研究区寻找大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物、化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6 结 论

预查区以钴镍为主的综合异常主要分布在西部白沙河岩组出露部位,且与1∶5万磁异常套合较好,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以金银为主的综合异常主要分布在构造发育部位,且与构造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找矿空间较大。

综上所述,预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地质背景较好,找矿空间较大,各物化探异常套合及显示效果较好,但总体工作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有望在预查区内寻找岩浆熔离型铜镍矿上取得重大突破。

猜你喜欢

斜长石基性岩片麻岩
东秦岭资峪沟含铷伟晶岩脉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
内蒙古解放营子花岗闪长岩岩浆混合机制
——来自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矿物化学证据
江西省大余县白井钨矿基性岩脉与钨成矿关系探讨
钾长石和斜长石主要特征及野外鉴定经验
青海省清水泉地区超基性岩岩体基本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密怀隆起
土石混合介质碎石性质对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影响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斜长石溶解能力的研究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甸子地区铜镍成矿条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