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小棒明算理 说算法促思维
2019-01-11王永成
○王永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启迪智慧。那么,在《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建构方法、发展思维呢?
一、操作 思考 表达——让思维更灵活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动不喜静。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发展学生思维,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师:先拿出10根小棒,放在左边,再拿出2根小棒放到右边。现在桌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桌上一共有12根小棒,10+2=12。
师:现在桌上有12根小棒,再摆出3根,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呢?
生:一共有15根,12+3=15。
师:现在看着桌面上的小棒,左边有几根,右边有几根,一共有多少根?
生:左边有10根,右边有5根,一共15根。
师:如果你借给老师3根,还剩多少根?
生:15-3=12。我这有15根小棒,借给老师3根,还剩12根。
师:你从哪儿拿出的3根呀?给同学们演示一遍,好吗?
(学生借助实物展台边摆边说。)
师:那你到底是从左边10里面拿的,还是从右边5里面拿的呢?
生:从右边5里面拿的。
师:剩下的零散小棒还有几根?
生:2根。
师:那一共还剩几根呢?
生:一共还剩12根。
教师一般都在利用小棒进行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但大多只停留在明算理、知算法的层面,而没有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把学习引向深入。本节课,教师通过摆小棒做游戏引入新课,学生通过摆小棒分别得出算式“10+2=12”“12+3=15”。这时,教师通过“借”小棒展开教学,让学生借助实物展台边摆边说,并适时追问:“那你到底是从左边10里面拿的,还是从右边5里面拿的呢?”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边摆边想,边想边说,在摆中明算理,在说中知算法,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交流 互动 共享——让思维更敏捷
对于刚入学两个多月的学生而言,其数学语言比较贫乏,表达尚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促进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互动,在互动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师:假如不让你摆小棒,你会算15-3吗?
生:会!先把15分成10和5,再用5-3=2,10+2=12。
师:说得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先把15分成10和5,再用5-3=2,10+2=12,所以15-3=12。
师:嗯,这样就更完整了。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你们说的这个10指的是谁呀?这个5呢?还有这个2呢?
生:这个10指的是左边的10根小棒,这个5指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这个2是借给老师后剩下的2根。
师:哦,我明白了。看着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简单,但越简单的东西越具普遍性,越普遍的东西越难以证明。教学亦是如此,越简单的内容越不能简单教。学生通过摆小棒明白了算理,知道了算法,建立了表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看算式说算法,先“独白”,再互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建立了桥梁。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去交流,实现了知识共享,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思维。
三、变式关注解惑——让思维更深刻
知识固然重要,但思维的发展更加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对感兴趣的事物热情高涨,喜形于色;当思维遇阻时又会愁眉苦脸,一言不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师:不用摆小棒,同学们都会计算“15-3”啦,而且说得很清楚。那老师再出一道题,14-3,你会计算吗?
生:14-3=11,先把14分成10和4,4-3=1,10+1=11。
师:嗯,不错,那“14-10”呢?
生:把14分成10和4,10-10=0,0+4=4,所以14-10=4。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他说的我不太明白。师:她不太明白,那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用小棒给她再讲一遍吧。看,我这有14根小棒,把它分成10和4。如果借给老师10根,就得用10-10=0,还剩下4根,所以14-10=4。
生:哦,我明白了。把14分成10和4,4-10不够减,就用10-10=0,0+4=4。师:是呀,这道题跟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生:前面那几道都是十几减几,这回变成十几减十了。十几减十就得从十里减了。
学生学会了“15-3”“14-3”后,进行变式训练“14-10”,思维较快的学生立即想到了办法。而有一名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小棒阐明算理,明确算法,“兵教兵”,让这名学生豁然开朗。真正的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学生不明白,允许学生犯错误,这些都是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我们要善于利用,让学生在交流切磋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纵观整节课,教师的着眼点是情感、是思维;教师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建构、方法的引领、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启迪。课堂上,根本看不出是教师在教学生,倒像是学生在教教师。摆小棒、借小棒,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把“借”的过程说清、说透;对着算式说算法,理清思路,展示思维。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表达中理解,在交流中深化,在训练中完善。学生的学习情感被唤醒,数学思维被激活,课堂自然活跃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