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01-11文/周政
文/周 政
(南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奶牛酮病为重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奶牛泌乳量过高,但能量吸收不足所引起,可导致患病奶牛出现采食量下降,血糖浓度降低,异食,精神不振等临床症状,也可引发其他疾病,如胎衣不下等[1]。近年来,奶牛酮病在南阳市部分奶牛场较为常见,但养殖场(户)不能及时对该病进行诊断与治疗,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9月初,笔者诊断了一例奶牛酮病,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提高养殖场(户)对该病的认识。
1 发病情况
南阳市某奶牛场存栏82 头,其中泌乳奶牛63 头,泌乳牛的饲喂料为全混合日粮(TMR)。2018年9月初,该奶牛场有部分泌乳奶牛产后出现采食量下降、不好动、精神沉郁和泌乳性能下降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发病奶牛呼出的气体带有烂苹果味。此外,部分发病奶牛尿液也带有烂苹果气味,且为淡黄色。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发病奶牛瘫卧在地,不食精料,但喜食干草料,且部分奶牛存在异嗜的情况。结合发病奶牛呼出气体和尿液均带有烂苹果气味,可初步判断发病奶牛可能患有酮病。
2.2 实验室诊断
随机抽选发病的泌乳奶牛24头,采用静脉采血方式对每头奶牛进行采血(10 mL/头),将采集的血液缓慢置于抗凝管内,低速(3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置于洁净的EP管内,置于4 ℃待检。
采用血酮仪法[2]对样品中的β-羟丁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4 头被检样品中β-羟丁酸含量为(3.9±0.7)mmol/L,均高于1.2 mmol/L(该检测方法判断标准:β-羟丁酸含量≥1.2 mmol/L,判断为阳性),均检测为酮病阳性。
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该奶牛场发病奶牛患有酮病。
3 治疗措施
3.1 中和血液酸性环境
酮病可导致患病泌乳奶牛血液pH值下降,需要中和血液中过多的酸度。将碳酸氢钠粉末与饲料均匀混合后,给发病奶牛饲喂,饲喂量为25~30 g/次·头,每天投喂3 次;对发病严重的奶牛静脉注射30%~40%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 000~2 000 mL,每天2次,连续1 周,旨在提高患病奶牛血糖浓度。
3.2 激素治疗
对发病初期的泌乳奶牛进行激素治疗。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机体内酮体消耗,对发病奶牛肌内注射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00 万U/头·天,连用3 天;此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异生,使得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有利于奶牛血糖浓度迅速上升[3]。
3.3 合理调整饲料
奶牛酮病发生原因主要是饲料中的能量供应不足,而泌乳期奶牛能量输出过多所致。因此,提高发病奶牛的采食量是治疗酮病的关键,减少精料的投喂,而适量增加青绿饲料的投喂,以此增加奶牛的采食量,同时促进奶牛胃肠道蠕动,使其机体得到恢复,待奶牛的采食量恢复正常后再按照正常精粗饲料比对奶牛进行投喂。此外,应对发病奶牛适量补充钙、磷等矿物质。
3.4 中药食疗
为增强发病奶牛的食欲,提高其采食量,促进病愈。取陈皮、甘草和益母草等中草药各30 g,充分研磨后,用适量开水溶解,给发病奶牛灌服,2 天1 次,连续服用3 次。
用药1 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了解,所有发病奶牛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奶牛的采食量和泌乳性能均恢复正常。
4 讨论
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是高产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病则会对奶牛造成严重影响,制约奶牛养殖业平稳健康发展。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病奶牛血酮含量高,呼出气体含有烂苹果味,发病奶牛表现泌乳性能下降、体重减轻,甚至伴有神经症状[4]。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一般发生于泌乳高峰期,如产犊牛后5 周左右。发生奶牛酮病的原因包括:(1)泌乳奶牛的日粮营养供给不平衡或供应不足,容易引发奶牛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导致产生葡萄糖的物质过少,进一步使得机体能量负平衡;(2)产前奶牛采食过量的精料,导致产前过度肥胖,在产后容易发生酮病;(3)与日粮中矿物质含量不足有关。
奶牛酮病不同于其他传染病,通过合理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应以预防为主。对于该病的预防,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干奶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严禁使干奶期奶牛过于肥胖;二是合理配料,将饲料的种类多样化,不能对高产奶牛饲喂单一的饲料,如仅饲喂青贮料和精料,还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草和块根等;三是不要一次性给过多的饲料,否则剩下的饲料可能会发酵或变质,奶牛摄入后会促进酮病的发生;四是提高奶牛的管理水平,给予奶牛充足的空间、饲料和洁净的水,降低奶牛在产仔过程中发生应激的几率;五是奶牛产仔后前3 周,每周随机抽选10.0%~20.0%奶牛进行血酮含量检测,若发现血酮含量超标,则需要及时治疗。